摘要:產業結構的失衡,節能減排的欠賬,生態文明的差距,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凶”。這也正是中國經濟換擋減速、決策層大聲疾呼生態文明的要因之一。若清點霾的成因,我們每一個人,也都脫不了干系。抱怨是容易的,從我做起是困難的。 |
如果霾的反復跳踉,讓我們開始警惕籠罩在每一個人頭上的社會責任灰霾,那麼,驅霾的過程,也是我們淨化自己的過程
“霾”又一次大搖大擺地來了。而且盤踞在中國東中部,流連不去,弄得大家心惶惶、視茫茫,呼吸不爽,情緒很糟。網上也開始出現各種“神吐槽”,諸如厚德載“霧”,自強不“吸”……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大問號:是誰催生了“霾”?
“最近的霧霾天氣對人們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都造成影響,我們應該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推進節能減排,建設生態文明,用行動讓人民看到希望。”溫家寶總理的話,懇切地將原因和對策告訴了公眾,產業結構的失衡,節能減排的欠賬,生態文明的差距,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凶”。這也正是中國經濟換擋減速、決策層大聲疾呼生態文明的要因之一。
很多人是在剛剛過去的一年才認清霾的真面目。
一年前的初冬,霧霾接連襲京,人們初識PM2.5。當時有專家表示,“人群對污染的承受力度不同,不能貿然拿其他國家的標准來衡量本地的污染程度。”一些城市擔心,費盡心力保住的80%的無污染天氣,將因PM2.5的介入,銳減至20%……
決策層選擇了坦然面對。環保部公布了PM2.5監測時間表,硬性規定各地必須如期如實公告。不少地方在面對公眾質疑時,呈現了從抵觸推諉到謙和傾聽,迅速採納合理成分並走向最終決策的過程,而中國人對大氣灰霾、PM2.5也從陌生到了解。
在這個過程中,認識上的霧霾在逐漸消退。但是,生態灰霾的清除,卻更加任重道遠。霾的不依不饒,頻頻造訪,也向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尚存疑慮甚至抵觸的一些官員和企業,一再敲響警鐘:轉不轉方式,調不調結構,關系的不僅是中國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也是中國人民的健康與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事關民族命運,政府責任重於泰山,不能向任何人、任何企業網開一面。
同時,若清點霾的成因,我們每一個人,也都脫不了干系。當我們質疑汽油標准時,腳下卻不斷地踩著油門﹔秋天,各地進入秸稈焚燒高峰期,使諸多城市霧霾鎖城﹔春節,鞭炮脆響,在釋放好心情時,也在釋放令人厭惡的PM2.5……每一腳油門、每一根燃燒的秸稈、每一串紅紅火火的爆竹后面,是你是我是他,我們是否也在一邊抱怨空氣質量,一邊不經意地向霾“喂食”,催化並縱容著“霾”?
有媒體人抱怨不知如何向車裡的孩子解釋“霾”,卻忘記了自己正在貢獻尾氣﹔有公眾人物不斷向大家報告空氣污染指數,自己的企業在霧霾天卻沒有按規矩及時停工……
抱怨是容易的,從我做起是困難的。如果霾的反復跳踉,讓我們開始警惕籠罩在每一個人頭上的社會責任灰霾,那麼,驅霾的過程,也是我們淨化自己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