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英媒:釣魚島解困需大視野【2】

2013年02月17日15:22    來源:金融時報    蔡成平    字號:
摘要:中日領土問題的復雜就在於與歷史問題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中日兩國形似神異,既遠又近,且近且遠,但作為永遠都搬不走的鄰居,彼此縱有百般怨念,唯一的選擇就是常思如何交好而非交惡。

  在釣魚島問題上,中日兩國都需要有全新的思維和大視野,這涉及對“主權”問題的理解,以及對各自國家根本利益的衡量。

  首先,如果將之視為“國家vs.國家”的博弈,那麼武力是唯一途徑。歸根到底,釣魚島問題的實質在於主權歸屬,而關鍵就在於如何理解“主權”。在亞洲幾千年歷史上,“主權”意識一直是相當淡薄的,但被視為現代主權概念的始作俑者讓·博丹將“主權”界定為是一種超越法律和國民的統治權,認為“主權是一個共和國所擁有的絕對和永恆的權力”。此后的盧梭、馬基雅維利、霍布斯、洛克等人都幾無例外地認定“主權”在本質上是不可被分割的。若基於這一近代以來源自西方的主權概念,在中日互相主張主權且不妥協的姿態下,釣魚島就將是隨時可能引爆的火藥桶。

  筆者熟悉的一位中日關系專家、早稻田大學教授天兒慧,曾在琉球大學執教近十年,與當地漁民有過深入接觸。據其回憶,沖繩漁民經常說“我們的海”,當詢問“‘我們的海’邊界在哪兒”時,沖繩漁民會回答,“越過台灣、遠至菲律賓。我們和台灣、菲律賓等的漁民一起打過漁,我們之間不需要護照什麼的,就是一起打漁的朋友”。天兒慧教授感慨道,“他們所謂的‘我們’並非僅指日本漁民,而是指一起打漁的人,他們的眼中的國界意識很淡薄,遇到台風等困難時,他們之間會相互幫助。但我們這些被近代理論浸染的當政者、學者、媒體人,除了‘主權’二字外,幾乎什麼都看不見了。”

  日本《朝日新聞》去年9月也曾採訪過一位台灣漁民張金波,目前擔任台灣宜蘭縣近海漁業協會理事長。當在電視上看到釣魚島畫面時,他總是看得入迷,眼神中充滿懷舊,因為那裡是他以前經常去的地方。他從1965年開始,每年夏季,都會從宜蘭縣蘇澳漁港出發去釣魚島捕魚。他回憶稱,“島周圍的海底凹凸不平,沿島北上有許多乘黑潮而來的青花魚,漁業資源應有盡有”、“當時也有很多來自沖繩的漁船,過往船隻間都會互相招手問候。在島上,有時會看到沖繩漁民留下的鍋”。自從美國將沖繩“歸還”日本后,這一切宣告結束。他聯合漁民一起爭取恢復捕魚權,強調,“對於主權領土之類的政治問題,我搞不清楚,想去只是因為那裡海產品豐富,這是唯一也是全部的理由”。

  站在更長遠的歷史視角來看,羅馬帝國分裂、歐洲國家殖民地獨立、美國獨立戰爭、前蘇聯解體、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以及當下的歐洲一體化進程等,都意味著所謂的“主權”其實是不斷變化的。為此,天兒慧教授在釣魚島問題上提出“共同主權”的主張,建言中日兩國享有“共同主權”,並可通過協商實施“共同管理”。他堅信,“合作與相互依存的關系一定會比對主權的政治質疑更有曙光。‘脫國家’的邏輯和實踐不應片面地從屬於國家的邏輯和實踐”。

  如果將“主權”概念簡單地理解為是“國家主權”,那麼“戰爭”就成為必然選項,但琉球大學名譽教授山裡賢一提倡應站在“國民主權”的視角上思考。他主張,釣魚島更應該成為“中日台三方共存共生的生活圈”,成為“促進漁業、觀光、貿易、資源利用等各領域友好交流之地”,唯此才能讓沖繩逐漸從“軍事據點”走向“和平據點”。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