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曹林:如何看待政府決策被網憤民粹所綁架

2013年02月26日10: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曹林    字號:
摘要:改革最大的問題不是“被民粹綁架”,而是被官僚階層綁架。正如黨內一些清醒的官員所言,隻要改革一涉及官員利益,便漸而不進了,甚至“改革到官為止”。民粹並不對改革構成真正的阻力,固化的官僚既得利益才會。

參加各種研討會,印象最深的不是專家們的高見,而是他們都喜歡說一句話: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果斷,不要被網上的言論所綁架,不要被民憤牽著鼻子走。

比如,參加一個社會保障的主題論壇,談到延遲退休和事業單位的改革時,有專家義憤填膺地說:有些改革早就該推行了,不能因為網上一反對、輿論一批評,政府立刻就退回不改了,這種息事寧人和缺乏決斷力,不是應有的改革態度。參加一個關於資源價格調整的研討會,專家也是憂心忡忡:中國的資源價格太低了,必須漲價﹔每次一說要提價,輿論就反對,輿論一反對,漲價的議題就被擱置了——事實上,隻要漲價,輿論必然會反對,政府總這樣被民意綁架,什麼改革都推行不下去。

這類專家觀點我很認同,官方在很多問題上確有被民意和網憤所綁架的傾向,因此使一些應有的改革寸步難行。政府決策應尊重民意,但又不能被其綁架和裹脅:一方面,民意不是唯一的參考因素,在很多問題上正當程序比民意更重要,民主才是一種正當程序﹔另一方面,民意並非一定就是正確的,其中有很大的非理性成份,情緒化和民粹化的聲音有時甚囂塵上。政府的民主決策應該排除各種法外力量的干擾——長官的意志、行政權的左右、既得利益者的阻力,當然也包括這種網絡情緒和憤青輿論。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政府失去了應有的決斷力呢?

首先在於,在貧富差距拉大的語境下,這種民粹情緒和網憤的力量,成為一種越來越強勢的輿論力量。這種情緒站在“我反抗我正義”的道德高地上振臂一呼,在民間很有道義感召力和凝聚力。尤其是這種情緒經由網絡發酵和放大后,很容易變成一種來勢洶洶無堅不摧的聲浪,遮住理性的聲音,成為改革的阻力。沒有一個政府不頭疼於這種洶涌的輿情,“怕事”的官方有時隻能選擇息事寧人擱置爭議。

更關鍵的問題在於,政府本身在很多改革上缺乏足夠的制度自信和程序自信。政府在一些改革問題上之所以選擇“屈從”網絡民粹,並非真的站在民粹那邊,改革也是應該的,可政府本身的改革程序並不正當。比如資源產品如水和電的漲價,本來都該漲,可很多時候漲價的聽証會形同虛設,壟斷國企成天喊虧損,卻不把成本清單向社會公布——這就為民意抵制漲價找到了一個有力的借口。本身程序不正當,就無法自信地擺脫民憤綁架,進而推行理性的改革。

分享到:

(責編:實習生 陶詩儒、知竟)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