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曹林:為什麼享受了“紅利”還要罵娘

2013年03月06日08:19    來源:中國青年報    曹林    字號:
摘要:養老金雙軌制只是中國社會問題的一個縮影,從教育、醫療到住房,福利上的雙軌制和多軌制隨處可見。每每提到社會福利增長,政府喜歡使用平均數字來彰顯發展,可抽象的平均數字能說明什麼呢?

從“城鄉人均住房面積增加2.8平方米和5.5平方米”,到“過去5年GDP年均增9.3%”﹔從“居民收入增長連續5年超8%”,到“已實現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全覆蓋,扶貧標准提到2300元”,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很務實。一個個如數家珍的數字,見証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見証著民眾權利和福利保障的增長,體現著社會的進步,以看得見的方式闡釋著人民分享著的改革紅利。雖然有些人“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但客觀地看,我們都是改革的受益者。

絕大部分人從改革開放的蛋糕中切到了一塊,是經濟增長的受益者。即使作為最底層、最弱勢的農民和農民工,也是實際上的受益者——社會保障得到了更廣的覆蓋,工資增長也擴展到了他們。既然如此,為何一種“無受益感的怨憤”卻彌漫於社會中,尤其是在情緒化更加濃厚的互聯網上,這種情緒更被放大。這就形成了一種貌似矛盾的現象:數字統計上明明普遍受益,從網絡輿情看,卻流行著普遍無受益感的情緒。

問題出在哪裡呢?

首先可能是網絡輿論傳播的規律,好消息、好心情的傳播是算術級數的,而壞消息、壞情緒的傳播卻是幾何級數、爆炸式、傳染病式的。受益的人,很少願意公開表達自己的受益感,尤其在充滿著仇富暴力的網絡中,人們更願意相信“悶聲大發財”。而不滿的人,更願意通過傾訴和抱怨發泄情緒。於是“無受益感的怨憤”主導了互聯網這個輿論場。加上非理性情緒的推波助瀾,這種怨憤可能傳染到每個人身上。而網絡又是一個放大器,將人們的上述感覺無限放大並形成一種主導性的情緒。

當然,更關鍵的問題出在分配不公上。多重不公的存在,讓實際上的受益者也涌動著一種“相對被剝奪”的郁悶,總是覺得自己未能受益,甚至是受害者。很多代表委員都談到了這一點,比如全國政協委員遲福林說,是分配不公滋生著“錢包鼓了卻心理還不平衡”。

就拿養老金來說,企業職工這些年的養老金其實一直在增長,甚至連續漲了九次,漲的幅度也還算高——企業職工應該是受益者了?可一項調查顯示,絕大部分企業職工對增長都很不滿。主導著人們受益感的,不僅在養老金簡單的數字增長,而在於比較。養老金雙軌制的存在,始終讓企業職工感受著看得見的強烈不公。雙軌制不廢除,漲得再高,也很難有受益感。

養老金雙軌制只是中國社會問題的一個縮影,從教育、醫療到住房,福利上的雙軌制和多軌制隨處可見。每每提到社會福利增長,政府喜歡使用平均數字來彰顯發展,可抽象的平均數字能說明什麼呢?“被平均”常常成為人們表達自我擁有與平均數懸殊差異的自嘲。每每提到社會發展的時候,政府也習慣用現實與歷史對比來凸顯進步,可民眾往往不會這樣比較,而是會跟同事、鄰居、同行甚至外國比。

所以,相比數字的增長,人們也許更看重公平的增長。人們的受益感,也來自於公平的規則。還是回到養老金雙軌制的問題,不公平的制度制造著普遍的受害者情緒,沒有人覺得自己是受益者。與機關相比時,事業單位覺得不公平﹔與事業單位相比時,企業覺得不公平﹔與城裡的職工比較時,無處養老的農民工當然有理由怨憤。不同地方的機關之間,事業單位、企業單位之間,比較中都會產生類似的感覺。一個公平的社會,肯定是一個怨憤較少的社會,因為即使是弊端,也是大家一起公平地承擔。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明知道高考有那麼多弊端,目前卻還力挺高考的原因,是為了捍衛最底線的公平。

應該讀懂人們對公平的期待,確實,中國每個人至今都仍在分享著改革的紅利,我們都是受益者,但贏得民心,還必須讓人們“公平地受益”。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