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的結局並不理想,因為人們發現,雖然去行政化之后,市場因素是發揮了一些作用,但是,那些行政系統的資源,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壟斷,說不上比之前能夠進步多少。鐵路市場化改革,會不會重蹈這些領域改制一些覆轍,是值得關注的。 |
年年成為焦點的鐵道部已經走到了歷史盡頭,據《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王峰稱,鐵道部撤銷了,實際上是一分為三:一部分企業職能剝離出來,成立總公司﹔一部分屬於綜合性管理職能,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有關的部分職能,比如規劃、政策,制定一些法規等,這部分職能剝離出來,劃給交通運輸部﹔一部分安全生產監管的職能,專門成立國家鐵路局,這個機構是副部級機構,由交通運輸部管理。
對此,鐵道部長盛光祖認為,鐵路的平均票價是偏低的,今后要按照市場規律,企業化經營來定票價。有專家評論稱,肯定要上漲,既然市場化了,貨運就會漲,鐵路靠貨運賺錢,來補貼鐵路建設。如果按照經濟規律,鐵路可以漲票價,每年按1%,還不用說按3%漲,那全國物價波動絕對更大,它一動動全國。
改革鐵道管理部門,其根本目的是降低物流成本和人們的通勤成本,而不是漲價,如果是市場化改革就是漲價,那麼,這樣的改制就走到了目的的反面。鐵道運輸成本增加,會引起商品價格的上漲,最終還是全國老百姓為之買單。為什麼鐵道部會撤銷,除了削減機構這個目的之外,負債累累的鐵道部如果再不改革,其債務風險將會成為沉重的負擔,而且債務越積累越大,最終可能都解決不了,而鐵道部所負擔的債務,影響具有全局性。
鐵道部撤銷之后,最著急的莫過於銀行了。鐵道部的負債呈連年增加的趨勢,其中長期貸款佔主要比例,截止2012年三季度,鐵道部累計的長期借款達20604億元,佔總負債26607億元的77.74%。2011年每年僅僅付利息這一項,就達到60億左右,到了“十二五”末,鐵道部貸款本息更是有可能達到4萬億之巨,因此,前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向銀行發出警示風險的信號。不僅負債,鐵老大每年虧損也不少,2011年公益運輸線路虧損700億元。
鐵路系統市場化改革,或許能夠化解一些債務負擔,問題在於,這些債務負擔最終是由全國百姓埋單。如果坐火車通行,車票漲價直接加重消費者負擔,如果不坐火車出行,那麼,物流成本上漲會間接影響百姓的生活成本。這些,在鐵路市場化改革后,都要盡力避免的。
從鐵道部負債投資的教訓來看,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模式,最大風險在於負債不斷積累,會引發金融系統性風險。不僅僅是負債發展鐵路值得警惕,事實上,很多基礎設施、各種工程建設債務都要警惕。雖然這些項目建成,改善了中國交通狀況,促進了經濟發展,但是,過猶不及,一旦這些項目成為拉動GDP增長的手段,其風險暴露是早晚的事情了。這些大項目擠佔了很多民間信貸,導致了很多企業錢荒,資金鏈斷裂,從而沖擊了中國經濟的根基。
人們對於鐵道部被撤銷的情感,可謂五味雜陳。鐵道部向來被認為是計劃經濟最后一個堡壘,獨特的體制,鐵路系統儼然是一個“小社會”﹔政企不分,讓民資和外資卻步﹔財務混亂,債務不斷累加,已成鐵道部懸在心頭的大患﹔獨立王國,改革鋼針插不進,幾十年了仍保持原樣。然而,一旦鐵道部撤銷了,未來的預期不穩定了,人們很難預期,市場化改革之后的鐵路系統,到底對中國而言,意味著什麼的未來。鐵老大被撤,對普羅大眾而言,是喜,是憂?估計是喜憂參半。
鐵道部撤銷了,民間資本介入會更加順利嗎?公司化會給百姓帶來更多的便利嗎?百姓買票會更容易些嗎?這些問題依然是問題。油價改革、水價改革、氣價改革……這些改革的結局並不理想。因為人們發現,雖然去行政化之后,市場因素是發揮了一些作用,但是,那些行政系統的資源,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壟斷,說不上比之前能夠進步多少。鐵路市場化改革,會不會重蹈這些領域改制一些覆轍,是值得關注的。
(注:本文轉載自“朱大鳴--鳳凰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