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趙法生:沒有法治就沒有真正的市場經濟

2013年03月29日08:4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摘要:既然身處全球化時代的我們,不可能擺脫市場經濟,那就需要構建人生信仰並建立憲政與法治,為市場建起堅固的防洪堤。

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市場經濟改革,結束了此前許多人的半飢餓狀態,中國經濟由此走上迅速發展的軌道。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巨大成績,使許多人患上了市場經濟崇拜症。其實,透視市場經濟的本質,我們會發現,市場經濟在一個社會中發揮建設性作用並不是無條件的。

對於中國社會而言,市場經濟是地道的舶來品,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以農耕為本而以商業為末,一直奉行重農抑商的國策,對於商業和商人深懷芥蒂,因為古人對於市場中的人性,抱著一種深深的懷疑。所以,即使像胡雪岩那樣富可敵國並對收復新疆做出巨大貢獻的紅頂商人,也隻不過是被封個榮譽性的二品頂戴,象征性地在紫禁城騎馬走一圈就算皇恩浩蕩,要想真正由商入官,沒門。顯然, 傳統中國的政商之間有一道難以逾越的界限。

重農抑商政策無疑有其偏頗之處,但這並不意味著古人對於市場的提防一無是處。他們本能地認識到,市場經濟是需要邊界的,有些東西不能市場化。這到底是愚昧,還是洞見?

隨著市場經濟的改革,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饅頭、食用油、肉、蛋、牛奶、蔬菜變得讓人膽戰心驚,空氣開始令人窒息,連地下水都讓人生畏,更不用說道德底線的失守和人性的沉淪所帶來的巨大心理震蕩了。怎麼,市場經濟有毒嗎?

是的,市場經濟從來就是有毒的,不僅我們的先人認識到了,西方市場經濟的精神教父亞當·斯密也認識到了。他說,市場經濟中的每個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但他們卻通過看不見的手無形中促進了大眾利益。人們為斯密發現的那隻看不見的手所吸引,卻忽略了他思想的重要前提:市場是以人性中的惡作為動力的,每個市場經濟中的主體都是自私自利的。自私有意插花,利他則是無心插柳。一個人犧牲他人來保全自己,並不違背市場的利己法則。

正是由於對於人性惡以及市場毒性的清醒認識,西方人才努力給市場經濟戴上兩個籠頭:信仰和法治。代表前者的是基督教,代表后者的是憲政與法治。

通過宗教確立來世的終極關懷,在金錢這個世俗的上帝之外,找到了一個超越性的上帝﹔通過法治和權力制衡,在市場和權力之間劃出了一道鴻溝。宗教與憲政,猶如兩道有力的繩索,最終劃定了市場經濟的邊界,斬斷了權力與商業的連環套。宗教、法治和市場經濟這三駕馬車,形成了現代西方文明的基本架構,實現了文明幾大子系統之間的彼此約束。

反觀當代中國,市場經濟轉型的社會基礎則是十年“文革”留下的廢墟。“文革”在政治上全面否定和踐踏法治,就是所謂的“無法無天”﹔在文化上則實行打倒一切的文化虛無主義,也即所謂的批判“封資修”,要知道,這三個字其實代表了人類文明的歷史成果。

文化上的自掘祖墳和政治上的“無法無天”,使得“文革”徹底破壞了傳統中國數千年間建立起來的禮義廉恥,摧毀了中國社會曾經擁有的對於拜金主義本來就不強的免疫力,構成了當代中國市場經濟的先天缺陷。於是,市場經濟如同決堤的洪水,很快就淹沒了一切,文化、教育、宗教、司法、慈善等一切本來屬於非經濟性的領域,也都遭到市場經濟的入侵,成了市場法則恣意妄為的領域。我們本來要建立一個市場經濟,卻很快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市場社會,於是,連少林寺都難以抑制上市的沖動,連出世性的佛教都難以幸免。

市場經濟無疑是一個好東西,但它天生是有毒的,此種毒性隻能靠憲政法治和信仰來中和並消解。既然身處全球化時代的我們,不可能擺脫市場經濟,那就需要構建人生信仰並建立憲政與法治,為市場建起堅固的防洪堤。一個正常的文明需要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相互制約和彼此耦合,而一個失去了憲政法治基礎和道德約束的市場經濟,不但必然是有毒的,而且注定是一場災難。(趙法生)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