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人民日報:營造法律至上的法治環境

2013年02月27日09:29    來源:人民網        字號:
摘要:堅持法律至上,用法治反人治、反特權、反腐敗,我們方能營造出公開、公平、公正、可預期的法治環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之一

本報評論部

沒有政府的法治化,就不可能有社會的法治化。十八大強調提高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以此取代過去的領導思維、管理思維和行政思維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蛇年伊始,中央政治局的第四次集體學習,再次釋放法治中國的強烈信號。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明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強調“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號召“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短短幾個月內,法律的作用不斷被強化,“法治”的理念反復被重申,成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最為醒目的標志之一。

法律的權威和生命在於實施。法律是否擁有至上地位,區分著一個國家究竟是人治還是法治﹔而法律的實施水平,則檢驗著一個國家的法治成色。依法治國,人們不僅看你制定了多少條法律,更看你落實了多少條。沒有實踐的法律,只是挂在牆上的法律和寫在紙上的法律,不會有實際效用,不會有尊嚴權威,更難以形成人們不願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治環境。

良好的法治環境,是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程,也是一種寶貴的軟實力。習近平同志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依法治國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個“更高要求”,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良好法治環境的要求,是對確保法律有效實施的要求。如果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之前,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無法可依”的問題,那麼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之后,法律的實施就成為發展的主要矛盾。在這種背景下,進一步優化法治環境,就要把重心轉到法律的實施上,堅決打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深入解決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保護主義和執行難問題,實現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的轉變、從“法律大國”向“法治強國”的跨越。

“執法者必須忠實於法律”。營造法律至上的法治環境,依法行政是核心。相比於普通個體,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主體,在依法治國中有著重要示范作用。現代社會中,政府影響不可避免地深入到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面,沒有政府的法治化,就不可能有社會的法治化。試想,倘若執法者奉行“權大於法”、“以言代法”的思維,人們又怎麼能相信法律?倘若執法者養成“以權壓法”、“以權枉法”的習慣,人們又怎麼會選擇法律?十八大強調提高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以此取代過去的領導思維、管理思維和行政思維。

在利益多樣、觀念多元的今天,無論征地,信訪還是拆遷,法治手段已被証明是最優選擇。不僅如此,我們強調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不僅是要解決具體實際問題,還在於推動形成對法治本身的崇尚和信仰。就此而言,隻有“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為領導干部的日常用語,學法信法守法才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隻有政府和公民都善於運用法治思維、選擇法治手段,法治環境的建設才會進入良性循環軌道。

分享到:

(責編:知竟)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