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與那套“學區房”的房主面談無果之后,我與父母從那家中介門店走出來,打算回家。路過另一家中介公司門口時,母親突然想起,她聯系的另一位自稱負責那套“夢之屋”的經紀人就在這家門店。於是母親徑自推門進去找人,父親一聽又是那套房子,臉上頗有不耐之色。 |
身疲之余,心也很累。我們也確實遇到過幾套條件挺理想的房子——有的甚至超過先前那個“白日夢”。但到頭來我們卻總失望地發現,其中很多都是中介捏造出來、看似美好的“肥皂泡”﹔另有幾回,房源倒是真的,我們卻被不夠誠心的房主放了鴿子……
可后來我們才知道,這些小挫折也只是“預熱”而已,好戲更在后頭。3月1日晚,“新國五條”細則突然公布了,出乎意料地嚴厲。短短幾小時內,網上輿論已是一片嘩然。我刷了一會微博,走出房間對父親說:“你看到了麼?”
“說是二手房要收20%的稅呢。”父親自然知道我在說什麼。
“嗯,但沒說從什麼時候開始吧?”
“誰知道啊,我再看看網上怎麼說……”
父親這一看,就看到了凌晨3點多。同樣幾乎徹夜未眠,還有連夜開會“穩定軍心”的中介公司,以及可能數以萬計像我們一樣正走在房屋交易半路上的普通家庭。
自從這部細則出台,“是唯一房嗎”、“滿五年嗎”成為我們挂在嘴邊的新問題。幾天之內,每位二手房房主和買家都得自學成材,變身“新政解碼專家”,研究這兩個條件的各種組合在近期和遠期的優劣勢,各自作出顯得理性十足的市場預期(或稱“瞎蒙”)。就這樣,新的一輪房價博弈拉開了帷幕。我們眼見許多3月新挂出的二手房源報價十萬、二十萬地漲了上去,也收到過中介發來“……直降40萬!”的短信。
要命的是,彼時我家那套房子已然同買家敲定了售價,而我們要入手的房子卻一直還沒著落。家裡所有人都開始著急。父母勸我放棄在老城區周圍找房子的想法,我也隻得聳聳肩——和全家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次投資決策相比,我個人的這點小情調算得了什麼呢?於是,我們的搜索范圍一下子擴展到了從小在海澱區長大的我這輩子從未涉足的地方。
東二環外的一些豪華小區,向來是公司高管、各路明星和外企在華員工雲集之所。父母打聽到那邊有幾套價格符合我們預算、但面積比我們的目標小三分之一的公寓房在售,讓我無論如何先去看看。一位姓汪的經紀人接待了我。讓我哭笑不得的是,當天我只是被他帶著在小區裡轉了轉(環境倒確實不錯),並看了一下同戶型的樣板間,根本還沒見到待售那套的真實模樣——據說房主在外地做生意回不來,他就開始游說我道:“姐,要不你先把定金付了——不行還能退,再單方面把這份(購房)合同的字簽上,我馬上拿著合同坐飛機去找房東談!”他管這叫“盲購”,因為“要來不及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