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海軍艦船總數,日本海上力量進不了前10,按總噸位,則居世界第五。除了核潛艇和航母外,擁有一切現代海軍的裝備,高新裝備比例佔80%以上,同時擁有“准航母”5艘,總體實力已相當於或超過英國、法國,位居亞洲第一。 |
亞洲第一海上力量
日本海軍在第一次大戰后曾為世界第三海軍強國,但強盛一時的日本海軍在二戰中灰飛煙滅。今天的日本海上自衛隊雖然名稱沒有“軍”字,但卻早已是居世界前列的海上力量。據最新統計,日本海上自衛隊擁有艦船143艘,標准排水量45萬噸,無論從平均艦齡還是技術裝備水平,它都堪稱世界最現代化的海上力量。
按1946年頒布的《日本國憲法》,日本將放棄武力,成為一個和平國家。但朝鮮戰爭爆發使日本被重新武裝起來。隨著《舊金山和約》以及《美日安全條約》的簽訂,如何在和平憲法的框架下重新武裝日本排上了議事日程。重新武裝的目的在“自衛”,而非“進攻”,此即日本戰后軍事力量稱為“自衛隊”的來歷。
為籌備編制新日本海軍,在原海軍大將野村吉三郎的倡議下設立了一個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由曾經擔任過海軍軍務局長的原海軍少將山本善雄負責,以10名原海軍人員、海上保安廳職員為委員,和14名委員輔佐組成,負責接受從美國借貸而來的艦艇,並召集乘組員,進行訓練和編制,它成為戰后重建日本海上力量的骨干組織。
根據委員會的構想,計劃最初兩年在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基礎上借貸60余艘艦艇作為日后發展的基礎。爾后開始獨立建造艦艇,甚至改裝航空母艦。八年以后,將擁有包括4艘護航航空母艦、4艘巡洋艦、8艘潛艇在內的341艘計29.2萬噸艦艇、750架飛機。
這個野心勃勃的計劃當然為擔心噩夢重演的美國所阻,美國答復隻能租借給日本輕型護航艦艇。
1952年4月26日,日本海上保安廳成立了海上警備隊,其主要任務就是接收並使用從美國借貸的艦艇。當年8月1日,海上警備隊從海上保安廳分離出來,被稱為保安廳警備隊。
同年11月12日,美國與日本簽署了《船艇借貸協定》,同意向日本出借18艘1450噸塔科馬級巡邏艦和50艘(后追加3艘)300噸級登陸支援艇(LSSL),日本分別稱為楠級警備船以及百合級警備艇,這些艦艇是日本戰后最早的水上戰斗艦艇。
至1954年7月1日,日本頒布了《防衛廳設置法》與《自衛隊法》,保安廳警備隊隨之改名為防衛廳海上自衛隊。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前身海上警備隊的成立日,成為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成立日。
在當時的冷戰環境下,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使命便是協同美國第七艦隊與蘇聯的太平洋艦隊對峙,其最為主要的使命便是反潛以及水雷作戰。隨著日本經濟實力的飛速增長以及美國的技術輸入,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規模和實力迅速膨脹,其反潛以及水雷作戰能力很快便達到了世界最強水平。
冷戰結束后,蘇聯軍事壓力的消除和日本經濟的蕭條,海上自衛隊的預算受到了相當的影響,艦隊組織也發生了縮減,比如地方隊從10個先是減為7個,而后又減為5個,掃雷群減為1個,航空隊也調整到了9個。
不過,雖然海上自衛隊的數量在減少,但是由於近年來其艦艇更新換代比較快,艦艇的總噸位卻一直在攀升。比如1990年的艦艇總數為170艘,標准排水量31.9萬噸,而2011年盡管數量變為143艘,但是標准排水量則達到了45萬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2009年竣工的航母型的直升機驅逐艦“日向”號了。
此外,具有攔截彈道導彈功能的第二代宙斯盾艦“愛宕”號、具有直通甲板的大型登陸艦“大隅”號、裝備不依賴空氣推進(AIP)系統的新型潛艇“蒼龍”號等,都體現出日本海上力量世界一流的技術水平。
今天,按海軍艦船總數,日本海上力量進不了前10,按總噸位,則居世界第五。除了核潛艇和航母外,擁有一切現代海軍的裝備,高新裝備比例佔80%以上,同時擁有“准航母”5艘。總體實力已相當於或超過英國、法國,成為世界少數幾個海軍強國之一,在亞洲是名副其實的第一。
2012年7月,中日釣魚島爭端再成熱點,解放軍原海軍裝備技術部部長鄭明少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亦稱:“中國海軍裝備逐步有所更新,開始走向先進,但是還沒有發展到足夠強大,很難說可以全面超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