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學習小組>> 正文

【學習小組】習近平與一碗綠豆湯的故事

2014年04月10日14:19|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習近平曾說過,當縣委書記要走遍全縣各村,當地市委書記要走遍各鄉鎮,當省委書記要走遍各縣市區。他履行了這一條。

習近平寧德調研

資料圖:習近平寧德調研

習近平在下黨鄉調研

資料圖:習近平在下黨鄉調研

【學習小組按】

今天,一位在中直機關工作的組員推薦了《人民日報海外版》一篇談《下鄉的味道》的文章。這篇文,獨家首次披露了“習近平與一碗綠豆湯的故事”。

文章開篇寫到“20多年后,他依然記得那碗綠豆湯的味道”,然后介紹了習近平擔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1988-1990)期間,到還沒通路的壽寧縣下黨鄉調研,該鄉黨委書記邊用柴刀砍柴草邊帶路,老百姓見“地府”(知府,習近平)跋山涉水而來,自發地送來綠豆湯的故事。

學習小組輾轉聯系到了這篇文的作者,巧的是,他也是學習小組組員。他介紹說,寫這篇文,一是聽蘭考朋友介紹,習近平調研蘭考期間,談過“下黨鄉調研”和“綠豆湯”的故事(文中一些經典語句,也是借鑒引用了習的講話)﹔二是習近平曾多次提及一篇名叫《信仰的味道》的文章。受此啟發,他想到下鄉的味道。他說:其實,下鄉,最真的味道是土坷垃味,嘗了土味,百姓才跟你親,才擁護你,把你真正當自家人——這是心裡的味道。

習近平說,“當縣委書記要走遍全縣各村,當地市委書記要走遍各鄉鎮,當省委書記要走遍各縣市區”。焦裕祿在蘭考一共475天,卻走了全縣149個生產大隊的120多個。“嘗風沙之苦,聞泡桐花香,感百姓之親,這是自己嚼饃,是焦裕祿嘗到的下鄉的味道。”

作者說,寫這篇文的核心,是期望縣委書記們,向習近平,向焦裕祿學習。“中國2800多個縣市區旗,如果每個地方的黨委和政府以及廣大干部都能密切聯系群眾,‘當縣委書記要走遍全縣各村’,將是郡縣之福,國家之福。”

學習小組還發現,今天《人民日報海外版》同一個版上,還有一篇文談《七常委與七個村庄的故事》,很有意思,很有信息量。今天,讓我們來學習三篇文章:《下鄉的味道》、《信仰的味道》、《七常委與七個村庄的故事》。

(ps:七常委為何選擇這幾個村庄調研?知名微信公號“俠客島”對此有解讀:七常委下鄉,為何選擇這些村庄?

(一)下鄉的味道

文/正楷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4年04月10日第 05 版)

20多年后,他依然記得那碗綠豆湯的味道。

那一年,福建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還沒通路。一天,鄉黨委書記拿著柴刀在前面砍柴草,引著一位風塵仆仆的人,披荊斬棘,順著河穿過去,因為“這條路還稍微近些”。

一路上,老百姓喊“地府”來了。他們管地委書記叫“地府”。這個“地府”,名叫習近平,時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老百姓自發擺出各種擔桶,一桶一桶都是清涼飲料,用當地土草藥做的,還有綠豆湯,說“你們喝吧,路上辛苦了”。

下黨鄉所在的壽寧縣,明代寫了《警世通言》等“三言”的馮夢龍在那兒當過知縣。馮夢龍去上任走了半年,足見當時行路之難,所在之偏。

習近平曾說過,當縣委書記要走遍全縣各村,當地市委書記要走遍各鄉鎮,當省委書記要走遍各縣市區。他履行了這一條。他在正定當縣委書記時走遍了所有村,有時候騎著自行車下鄉。他當市委書記、地委書記期間走遍了福州、寧德的鄉鎮。當時,寧德有4個鎮沒有通路,他去了3個,后來因為調離,有1個沒去成。

20多年后的2014年春,已身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的習近平,到河南蘭考縣聯系指導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談到調研下黨鄉往事,提及綠豆湯。一路上的披荊斬棘、汗水風塵,百姓自發送來的甘甜的綠豆湯,這是習近平下鄉的味道。

習近平之所以選擇蘭考作為聯系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焦裕祿。他的事跡,曾讓少年習近平“深深受到震撼”。數十年來,習近平“一直有焦裕祿的影子伴隨”,“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

焦裕祿在蘭考,時間不長,總共475天。但卻靠一輛自行車和一雙鐵腳板,對全縣149個生產大隊中的120多個進行了走訪和蹲點調研。他面對面向群眾請教、同群眾商量,在較短時間內基本掌握了內澇、風沙、鹽鹼的規律,實施了治理“三害”的正確決策。

在習近平看來,焦裕祿這種尊重群眾、尊重客觀規律的求實作風,生動體現了他對黨的群眾路線的遵循。

焦裕祿有句名言: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嘗風沙之苦,聞泡桐花香,感百姓之親,這是自己嚼饃,是焦裕祿嘗到的下鄉的味道。

在中國的政權結構中,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郡縣治,天下安”。中國是農業大國,得農民心方能得天下,幾成中國歷史演變鐵律。

中國2800多個縣市區旗,如果每個地方的黨委和政府以及廣大干部都能密切聯系群眾,“當縣委書記要走遍全縣各村”,將是郡縣之福,國家之福。

當下,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展開。

下鄉去,嘗嘗下鄉的味道——正成為這個春天的聲音。

(中國第一本《共產黨宣言》。標題誤印成了《共黨產宣言》)

(二)信仰的味道

文/伍正華

《人民日報》( 2012年11月27日第04 版)

1920年的春夜,浙江義烏分水塘村一間久未修葺的柴屋。兩張長凳架起一塊木板,既是床鋪,又是書桌。桌前,有一個人在奮筆疾書。

母親在屋外喊:“紅糖夠不夠,要不要我再給你添些?”兒子應聲答道:“夠甜,夠甜的了!”誰知,當母親進來收拾碗筷時,卻發現兒子的嘴裡滿是墨汁,紅糖卻一點兒也沒動。原來,兒子竟然是蘸著墨汁吃掉粽子的!

他叫陳望道,他翻譯的冊子叫《共產黨宣言》。

墨汁為什麼那樣甜?原來,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紅糖更甜。正因為這種無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無數的革命先輩,才情願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難。

信仰是朴素的。宋慶齡在寫給美國同學的信中說:“孫中山好幾次告訴我說……他下了決心,認為中國農民的生活不該長此困苦下去。中國的兒童應該有鞋穿,有米飯吃。就為這個理想,他獻出了他四十年的生命。”

信仰是無私的。1930年8月27日,臨刑前的幾分鐘,共產黨員裘古懷有感於“每一個同志在就義時都沒有任何一點懼怕,他們差不多都是像完成工作一樣跨出牢籠的”,匆匆寫下《給中國共產黨和同志們的遺書》,飽含深情地用“滿意”和“遺憾”四個字詮釋自己對信仰的理解:“我滿意為真理而死!遺憾的是自己過去的工作做得太少,想補救已經來不及了。”

歷史証明,誰守住了這份朴素和無私,誰就能獲得人民最可靠、最永久的支持。歷史和人民為什麼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那是因為“共產黨、紅軍信仰他的主義,甚至於每一個兵,完全是一個思想”。

91年過去了,嘉興南湖的紅船依舊,而黨的實力、中國的面貌早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時,我們的黨員不過幾十人,如今則是擁有八千萬黨員的大黨﹔那時,我們黨哪有什麼家當,連開會的路費都是想方設法籌來的。如今,單從經濟總量來看,中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二。

“我們錯了!”美國《時代》周刊這句遲來的道歉,也許可以看作對中國共產黨執政業績的生動旁注。1995年香港回歸前夕,其姊妹雜志《財富》曾作出《香港之死》的錯誤預判。然而,誰也不得不承認,香港不僅“舞照跳,馬照跑”,而且“比殖民地時更繁榮”。

從《財富》雜志的悲觀斷言,回溯到毛澤東當年帶領黨中央進京時的“趕考”之說,幾十年來,我們黨可謂大考不斷,小考不停!面對一場場嚴峻的考試,中國共產黨不僅沒有被考倒,反而無數次考出了讓世界驚嘆和震撼的好成績,讓“中國崩潰論”一次次崩潰。世界看到的是一個更加繁榮富強的中國,一個更加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共產黨。

若論今昔生活對比,相信許多黨員同志都會由衷地說:“夠甜,夠甜的了!”然而,越是在日子夠甜的時候,每一名共產黨員越要自覺保持純潔性和先進性,越要深味服務人民的精神之甘,復興民族的信仰之甜。

惲代英在文中寫道:“我們吃盡苦中苦,而我們的后一代則可享到福中福。為了我們崇高的理想,我們是舍得付出代價的。”

墨汁為什麼那樣甜?這種信仰的味道,隻有真正的共產黨人才能品味得到。

(責編:鄒雅婷)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江澤民胡錦濤等卸任領導人都在哪露面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1901年八國聯軍鐵蹄下淪陷的北京城

父親為兒子造3噸重"坦克玩具" 造價4萬元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