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記憶南粵魯東中原創投成渝書畫贛鄱旅游IP電視華商紙媒滾動
2014-07-23 06:48: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阿拉伯世界“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利己主義日趨抬頭,這使阿拉伯世界內部分化加快,並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
近來,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變本加厲。這場由3名以色列少年遇害引發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已持續十幾天,但以色列非但沒有罷手之意,反而在7月19日對加沙發動地面攻勢,迄今己造成57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3350人受傷。由於哈馬斯與以色列軍事實力完全不在一個量級,因此雙方間的軍事對抗,實際是以色列對哈馬斯和巴勒斯坦人的一邊倒屠殺。由此造成的血腥和災難場面,令整個外部世界為之側目。
巴勒斯坦問題是阿拉伯民族尊嚴的象征和標志,哈馬斯又是當前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業的代表力量。但面對當前哈馬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悲慘境地,阿拉伯國家圍觀者眾,卻鮮有國家出手相救。表面上看,這是由於哈馬斯在2011年中東劇變中誤判形勢,將政治賭注全部壓在埃及穆爾西政府身上,結果“雞飛蛋打”,在阿拉伯世界更加孤立。但從深層看,阿拉伯世界內部不團結,面對重大挑戰難以形成合力,這才是導致以色列濫用武力、哈馬斯屢遭羞辱的根本原因。
對已經被英法殖民者分成若干小國的阿拉伯世界來說,一條基本規律就是:精誠團結將能一榮俱榮,相互內斗則一損俱損。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納賽爾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高舉團結統一大旗,在國際和地區重大事務中“用一個聲音說話”。在這一主旋律下,巴勒斯坦解放事業被視為所有阿拉伯國家的共同事業,巴解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曾自豪地宣稱,巴解游擊隊在阿拉伯國家“如海中之魚”。
然而,70年代末埃及與以色列單獨媾和,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及2011年中東劇變中沙特、卡塔爾等國在利比亞、敘利亞等國策動政權更替,使阿拉伯世界內部分裂日趨加劇,尤其2011年中東劇變中阿拉伯國家“兄弟?於牆”,令阿拉伯世界內部分裂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對此,阿拉伯有識之士感嘆道:“如果阿盟為巴勒斯坦所作的能達它為敘利亞的民主化所作的十分之一,巴勒斯坦可能就早就立國了。”
阿拉伯世界“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利己主義日趨抬頭,這使阿拉伯世界內部分化加快,並很容易被各個擊破。部分國家為自身安全或利益考慮,主動向美國等西方大國靠攏,日趨淪為其附庸和跟班。與此同時,那些“骨頭比較硬”的所謂“激進國家”則日益受到西方大國的外交孤立、經濟制裁和軍事打擊。冷戰結束以來,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共發動了5場地區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其中4場戰爭在大中東地區,3場戰爭直接針對阿拉伯國家。這些侵略戰爭使相關阿拉伯國家由治到亂,變成“失敗國家”,中東地區也越來越動蕩。面對這種生存環境日趨惡化的狀態,阿拉伯世界卻無能為力,無法像當年的“蘇伊士運河戰爭”那樣,進行像樣的軍事反抗,也無法贏得世界的尊敬和支持。
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阿拉伯世界內部不團結,使以色列成為最大受益者。以色列建國后,始終處在阿拉伯世界的包圍和敵對之中,因此以色列夢寐以求的戰略效果,就是阿拉伯世界陷入分裂和內訌,無暇、無力威脅以色列安全。近幾十年來,部分阿拉伯當權者“內斗內行,外斗外行”,結果導致阿拉伯世界四分五裂,面對以色列的挑戰隻能步步退讓:巴勒斯坦問題日趨被邊緣化,“阿以沖突”簡化為“巴以沖突”,進而縮小為“哈馬斯與以色列的沖突”。而以色列因外部制衡減弱,在地區事務中行為日趨肆無忌憚。2006年,以色列僅因真主黨綁架幾名以色列士兵,就大舉入侵黎巴嫩,造成5000多人傷亡﹔2009年底至2010年初,以色列又借口哈馬斯發射火箭彈,而對加沙地帶發動“鑄鉛行動”,再次造成數千人傷亡﹔這次以色列僅因3名以少年遇害,就對加沙和哈馬斯大打出手。令人悲哀的是,面對一再重演的加沙慘劇,阿拉伯國家反擊乏力,其表現甚至不如非阿拉伯民族的伊朗和土耳其。中長期看,阿拉伯世界如果不設法加強內部團結,未來還會繼續遭受以色列的羞辱性軍事行動,繼續在苦難和屈辱中掙扎。
(田文林,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