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6 07:23:54|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8月6日電 據中評社桃園,台灣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駱芬美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整個過程都有“美國因素”,甚至甲午戰爭前21年,台灣發生牡丹社事件,日本會派兵打台灣,也是有“美國因素”。
駱芬美,輔仁大學歷史系、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博士,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輔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兼任,著有《被誤解的台灣史》、《被混淆的台灣史》、《三楊與明初之政治》、《明代官員丁憂與奪情之研究》,她也固定在電台九八新聞台“九八講台”擔任台灣史主講人。
今年五月,台灣銘傳大學舉行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駱芬美當時以“近代日本覬覦台灣的開始-從1874年牡丹社事件談起”專題演講,反應熱烈,當時她認為,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事實上,在此之前,日本人已經覬覦台灣21年,早就在日本的計劃與掌握中。
“如果探究甲午戰爭與割讓台灣,其實兩者沒有直接關系,甲午戰爭真正導火線,是朝鮮問題!”駱芬美說。
為何日本一定要台灣?駱芬美說,嚴格說來,牡丹社事件開始啟動日本對台灣的覬覦,甲午戰爭只是理由,她比較喜歡從這個角度接入,台灣進行甲午戰爭研究比較有意義。
她指出,牡丹社事件之后,日本除了軍部派間諜持續偵察外,更在福州廈門等地設置領事館,負責搜集台灣情報,中法戰爭期間,派遣小澤豁郎等軍人來觀戰,並視察被法軍封鎖的台灣淡水、基隆,直到甲午戰爭之前,更有為數不少的日本人在台灣及福建等地活動及搜集情報。
她說,日本會對台灣這麼感興趣,背后很大原因是美國因素。
以時間來推算,日本派兵來台灣打牡丹社事件,駱芬美說,其實距離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僅六年光景。日本從鎖國到開國,歷經兩百多年,直到1853年黑船事件爆發,美國佩裡強迫幕府談判開港,“日本有這麼厲害?”日本可能連台灣都不認識。
駱芬美考據史料認為,當時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德(Charles W.LeGender),應該是拿地圖及資料跑去日本,去推日本來打台灣,理由是許多船隻觸礁在屏東外海,發生很多船難,外國人進入福爾摩沙就被原住民殺掉,外國來台灣找受難者,就要找清廷談判,清廷說法都是“化外之地”。
她指出,美國慢慢發現,要談漢人,就是找清朝,要談原住民,根本沒有人管,當時美國商人就建議台灣問題,美國自己來管,不過當時美國正在發生南北戰爭,不願意接手,李仙德就找日本。
駱芬美說,這就是“美國人的台灣夢”,事實上,很多國家也覬覦台灣,為何要拿下台灣?因為台灣有煤礦,很多船隻駛往中國貿易,中途加煤礦,台灣就是基地。日本已經開始明治維新,是亞洲的模范生,美國當然希望與日本合作。
她分析,牡丹社事件之后,清朝派沈葆楨、劉銘傳來台大力建設,台灣在1860年淡水開港,進行茶葉樟腦貿易開始富裕,讓日本更想要台灣,日本發現台灣是市場,可以輸出也能消費,經濟力起來了。
駱芬美表示,《馬關條約》簽訂也是美國在背后推動,過程中都有美國顧問在后面,李鴻章又很喜歡美國顧問。
說到這段歷史,駱芬美認為,還要看甲午戰爭的導火線,也就是朝鮮問題,因為俄國已經想把觸角深入亞洲,日本急著要讓朝鮮獨立,才可以並吞,對日本才安全。
“日本最得意不是甲午戰爭,而是日俄大戰”,駱芬美說,1905年日本殖民台灣還很低調,凡事都以尊重舊俗,不敢強制干預,直到日本打敗俄國,成為亞洲新興強國,統治台灣展現高度自信。
駱芬美說,美國不是現在才擔心中國崛起,當時日俄戰爭爆發,美國最怕日本、韓國、中國結合,即使日俄戰爭之后,日本獨強,美國仍有能力去插手。
清朝甲午戰敗后,駱芬美指出,“列強俱樂部”都跑來問日本到底要什麼?當中又以英國居中調停最多,所有談判,美國顧問也全程掌握。包括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討論三個方案,是否割讓台灣?一開始並沒有很強烈堅持,不過很多大臣當年參與牡丹社事件,一定要堅持乙案,也就是割讓台灣為必要條件。
“清朝到底要派誰來日本談判?是否有足夠授權可以承諾割地?其實美國都知道,都有美國顧問在旁邊。”駱芬美說,最后才由李鴻章出馬,不然派出的人都被打回票。
李鴻章去日本談判之前,曾經與慈禧討論,唯一確定就是保住京師,日本談判底線就是割讓台灣,若堅持要不割地就不用去,結果李鴻章背負“能臣誤國”歷史罵名,美國因素很重要。駱芬美說,研究歷史會看到,美日合作或美日同盟,其實早在佩裡去日本打開幕府鎖國就開啟。
歷史研究更發現,清朝發生鴉片戰爭,被迫簽訂南京不平等條約,當時痛恨被蠻夷侵略。駱芬美說,“日本馬上擁抱蠻夷(西方)”,因為眼睜睜看到中國竟然敗給中國眼中的蠻夷之邦,認為蠻夷比中國還厲害,也開啟“尊天皇倒幕府”,開始向西方買武器,建構日本明治政府。
她認為,甲午戰爭是當時整個日本,從弱國開始亞洲帝國很重要的脈絡,一個環節,日本很早就覬覦台灣,甲午戰爭不能從點來看,要從台灣角度思考,何時對台灣有興趣。
駱芬美 美國因素 全人教育 台灣淡水 戰敗 馬關條約 被誤解的台灣史 被混淆的台灣史 中評 銘傳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