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博採眾長>> 正文

張頤武:《小時代》的價值觀還是很主流的

2014-08-06 10:05:00|來源:海外網|字號:

口述:張頤武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採訪:劉勝眉

劉:《小時代》上映后各種方面的評價很多,有不少是負面的。您對《小時代》總體有什麼看法?

張:這個電影我覺得並沒有什麼特別不得了的問題。它實際上是反映現在中國年輕人在一個新的、以消費為主心的社會中的生活狀態。雖然有一些友誼破碎、矛盾激烈的地方,但總體上沒有讓人消極墮落,還是有某種“奮斗”、“努力”的價值觀,基本穩妥溫和。它是能夠和現代年輕人交流的,四個女主角的命運也還是吸引人的。我覺得這樣的電影會讓一些年紀比較小的朋友感受比較強的沖擊力,這是它獨到的特點。

劉:有一部分批評說,《小時代》把上海拍得太美了,展現了太多浮華奢侈的東西,價值觀不正確。您怎麼看?

張:它講的是視覺的震撼力,這就是所謂的“白話現代主義”了。(研究)早期電影的張真、米蓮姆·漢森用這個分析,認為觀眾對於圖像裡面奇觀式的景象有一種迷戀感。早期電影經常展現這種社會景觀,(注:本文轉自“張頤武--新浪專欄”,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像《子夜》這種左翼小說裡也有展現上海燦爛的社會景觀的部分。我覺得《小時代》也創造了這種迷戀的感覺。它裡面有很多當代都市生活的符號,像LV那些,對於空間的表現也著力於營造一種非常具有迷人感的資本主義的空間。這個價值觀也沒有什麼負面的。中國在價值觀上的要求,無論是左的右的其實都很嚴,都反對大眾文化:右的人說大眾文化不要民主了,左的人說大眾文化不愛毛主席了。其實中國的年輕人是真正處在大眾文化裡面。總的來說《小時代》的價值觀還是守在主流的范圍內。

劉:《小時代》的主要觀眾是90后,也包括一部分80后。有一個問題就出現了:“青年”和“電影”放在一起,有一種可能是指向所謂的“青年電影”,那種反叛的、反主流的、對商業有拒斥的電影,像外國的青年電影,還有中國第六代的電影。但是當下,年輕的電影創作者們似乎在放掉了一部分青年的獨特性的意識,您怎麼理解?

張: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是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思維的不同。我們從學校裡出來學文藝的年輕人都有一種現代主義的訓練,電影裡是戈達爾式的、小說裡是喬伊斯式的這種訓練。大學裡教的、文藝青年給大家傳遞的,都是現代主義的那一套。訓練完了你就喜歡看賈樟柯的電影,它是一個現代主義的形式上的實驗,內容上的反叛,個體的孤獨感,然后還有某種對下層人民關愛的“輕”社會主義,賈樟柯把下層人民也文藝化了。而郭敬明他真正地進入了后現代的全新空間。我們的學術訓練其實不夠,郭敬明給我們的東西其實超出了我們給學生的訓練,我們的老師沒有給學生一種新的理論想象力,現代主義的那套理論也導致了思想上的僵化。僵化的現代主義和中國電影市場新的狀態完全是脫節的。先解釋現象,再做價值判斷。解釋不了現象,做的價值判斷也沒意義。

劉:您認為《小時代》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票房成績,原因正是有一批和郭敬明一樣身處后現代內部的年輕觀眾?

張:其實是這樣,整個中國電影原來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個是普通大片引導的市場,另一塊就是當年張藝謀走的路子,從八十年代后期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前十年,就是走“國際路線”的文藝片。2011年以來電影出現一個很重要的變化,這個新變化來自新的觀眾:一個是有互聯網思維的90后年輕人進來了,一個是由全國化帶來的三四線城市的青年人和中年人進來了。

劉:是,在我的個人經驗中,我四線城市的家鄉也經歷了從九十年代電影院倒閉到最近新的多廳影院進來的過程。

張: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講過,中國的“全國化”將帶動世界電影的轉變。早在10、11年這個趨勢就非常明顯了,只是那時候這個現象還沒有被放大。我那時開始寫文章做“全國化”,研究一直做到現在。中國電影市場的全國化深入到了三四線城市的中產階級,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趨勢。原來是北上廣主導,現在北上廣的票房一看就知道,有增量的電影都是在三四線城市給放量了。比如,萬達的多廳影院在各個三四線城市大量鋪開,每個影院6到12廳,一下就重新配置了空間結構。空間結構的配置就使得大量其他的片源進來。馮小剛和張藝謀的困難就在於他們的市場是老化的,沒有年輕觀眾的增量,沒有三四線城市的市場增量。為什麼《歸來》3個多億,《私人定制》4、5億,就是因為增量上不去。而《變形金剛4》跟《小時代》一樣,都受到大城市文藝青年、豆瓣上的批評,為什麼票房會這麼激烈地增長,就是因為你批評不批評沒關系了,人家玩法不一樣。新觀眾進來了,增量決定著中國電影的未來。

劉:那麼您如何看待中國這個大國的“增量”?

張:可以講中國的未來是美國式的大國,隻有大國才有這個量。中國總的人口基數太大,10億以上規模隻有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家才能做得到。但是印度電影有一套完全封閉的自己的玩法,而中國電影其實全球化的程度比印度的要高,就是我們的工業化也好、制造業也好,都比印度、巴西全球化程度高得多、深得多。不要以為像《小時代》這樣內銷化的電影和全球化沒聯系,它是全球進程的一部分。說到底《變形金剛》在小城市和《小時代》在小城市是一樣的,其實《變形金剛4》為《小時代》打了通路。

現在從《小時代》回去看,我覺得《泰囧》很重要。《泰囧》裡面有一個王寶強,或者准確地說是“王寶”這個劇中人物。王寶走進電影院,看到了范冰冰,決心要娶范冰冰做老婆。實際上,《泰囧》最后王寶和范冰冰合影是一個象征性的表征。像王寶這樣的年輕人開始進電影院,最終實現了和大明星合影的心願,其實代表崛起的新市場為整個電影行業帶來結構性變化。當年張藝謀、馮小剛打通了中國電影大都會的市場,這個大都會新型的資產階級在世界觀上是非常恢弘的,有非常怪異的以武俠為中心的歷史想象力。還有都市世俗喜劇,這都是一些相對更成年人的趣味,這個趣味主導了整個中國電影大片的十年。現在發言權轉移到年紀比過去更小的觀眾,轉移到三四線城市,所以必然有結構上的改變。郭敬明的市場准確性體現在,他通過上海燦爛的景觀,完全把這個增量吃進來了。這是一個蓋茨比崛起式的增量。而我們的潛力還很大。

(注:本文轉自“張頤武--新浪專欄”,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責編:牛寧)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增量 小時代 LV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媒體:中央巡視與專項追逃內外聯動反腐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最美中國名校“校花”巡禮--雲南篇 (高清)

江澤民胡錦濤等卸任領導人都在哪露面(組圖)

評論|咨詢|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