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7 08:46:39|來源:海外網|字號:
不久前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下的高校青年教師佔總人數的85.9%。近日,晨報記者在上海部分高校隨機採訪時發現,10萬元年薪確實是不少青年教師收入的“天花板”。近日,復旦文科資深教授童兵向記者感嘆,青年教師生活並不容易,他建議在高校收入分配上應適當向青年教師傾斜。(解放網 8月6日)
看大學老師收入問題,其實可以有幾個角度。一個角度是和同一年齡段的其他行業工作人員比較,我們不難看到,高校老師年薪10萬到15萬,其實已經高於國內一般行業。而且,高校老師一個星期也就上那麼幾小時課,還有幾個月的寒暑假,有這麼多基本工資,確實應該“知足”了。
但另一個角度,是和國外的同行比。在歐美大學裡,年輕老師一般拿講師或者助教工資,年薪也就4萬美元,但名校工資會高得多。著名大學如哈佛,正教授平均工資接近20萬美元,助理教授也有11萬。而且,在基本工資以外,他們如果科研能力出眾,還可以申請到研究基金,從幾千到幾十萬美元不等。
同歐美這些大學的同行相比,國內高校青年教師的基本工資確實還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國家也確實應該在這方面逐步加大投入,為大學老師們創造更好的學術研究環境,其中就包括提高老師們的工資待遇。但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脫離了中國的國情。
幾年前,就曾經有一位北大年輕老師“哭窮”。時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的阿憶在博客裡將自己在北大做副教授所得收入一一列出,共計4786元,然后又像記流水賬似的將每月支出一一列出,最后居然是入不敷出,由此得出“如果不想辦法增加收入自救,僅憑學校發的那點工資不能活下去”。
北大年輕教授在網上“哭窮”,與今天上海高校青年老師抱怨基本工資“收入在5000-6000元甚至更低,大城市生活成本又比較高,一些老師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這種“收不抵支”、“活不下去”的說辭,實在有點矯情。因為農民工兄弟每天起早貪黑工作,拿的錢還遠不如這些每周上幾堂課的大學老師們,而且農民工的家庭負擔也並不輕。和這些任勞任怨的農民工相比,大學老師們的“撒嬌”就顯得很小資、很沒有格調。
依我看,大學老師們與其“這山望著那山高”,抱怨這抱怨那,倒不如好好調整心態,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把教學和科研做得更到位,用出色的成績來贏得社會的認可和更好的回報。
文/汪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