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0 08:56:00|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字號:
7月30日凌晨,有精神障礙的52歲的李艮庫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南留庄鎮上閑逛,被多名未成年人圍毆致死。記者了解到,參與打人的共7人,其中最大的嫌疑人僅僅16周歲,最小的3人尚未滿14周歲。在此案僅一個月前,蔚縣柏樹鄉8歲男童被11名不滿14周歲孩子圍毆致死。(8月19日《京華時報》)
同一個地方,連續發生兩起多名未成年人圍毆他人致死案件,雖然不能以偏概全說明地方什麼,但也足以影射出一些問題。本是單純的孩子們,何以會變得如此的殘忍與暴戾?顯然,這與孩子們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聯系到個案農村的背景,顯然又是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一個縮影。
2013年山東省德州市檢察院就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作了一個專題調查,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比較突出,集中表現為兩種傾向,一種是自閉自卑型,性格內向孤僻、不善與人交流﹔另一種是逆反沖動型,個性暴躁張狂、情緒不穩定,遇事不如意動輒暴力相向的極端性格已經出現了苗頭。
這兩種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安全感缺失導致心理畸變,一方面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家庭庇護、親情關懷與情感溝通,缺乏思想道德及價值觀念上正確及時的引導和幫助,心理上的保護與矯正缺失﹔另一方面,失之於約束和保護讓他們過早地暴露在社會的邊緣,獨立去面對與年齡不相稱的各種問題,欺負與被欺負,隱忍與暴力,能力所限隻此邏輯選擇。兒童正處於生理和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如果長期缺少保護,一旦扭曲的性格與陰暗的心理形成,會給他們的人生和社會埋下悲劇的種子。
這些共性的問題,在蔚縣兩起個案中都有體現。兩個被害者都是弱者,一個是8歲男孩,另一個是52歲精神病患者。這說明施暴者完全是在發泄他們內心的憤怒。打人者如何對待別人,說明平日裡別人可能就是怎麼對待他的。暴力傾向越嚴重,說明他們內心的憤怒越嚴重,應有的關愛越缺乏。
孩子暴力的表達本身就是社會的悲劇,他們作為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似乎正在成為農村走向城市過程中的“棄兒”。他們的父母大多數都在外打工,不少的所從事的職業缺少穩定性,一些家庭因為貧困被女人所拋棄。家庭經濟狀況、親情格局處於相對動蕩的狀態,自顧不暇又如何有時間與精力來管孩子?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土壤變得尤其貧瘠,事實上使得他們成為了弱勢中最弱的環節。生存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心理狀態,看看西方的貧民窟居高不下的暴力犯罪率,即是明証。
孩子是家庭社會生存環境的一面鏡子,消弭孩子內心的暴戾,並非單純的教育問題,更深層次還是要改變家庭在社會中的地位,避免群體的邊緣化。在城市化進程中,應促進公共資源與發展機遇的公平共享,讓外來人員及其家庭融入到城市中來,用改革紅利消除群體邊緣地帶,穩定家庭“細胞”,為孩子的成長創造最基本的條件,這才是治本之策。當然,城市化未竟的過程中,還應當重視留兒童心理問題的研究、教育和干預,各級政府和社會組織對留守兒童群體,應當給予經常性的關愛與呵護,盡可能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避免激活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暴力基因。
留守兒童,南留庄,孩子成長,孩子的成長,蔚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