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網友來論>> 正文

評職稱學術化GDP緣於評價標准“高大上”

2014-08-20 09:33:27|來源:海外網|字號:

聽到湖南教授做職稱評委開房收錢消息的那一刻,北京一所著名高校教育學院的宋濤教授沒有感到絲毫意外。“存在即合理”,在宋濤教授看來,一邊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一邊是對掌握生殺大權的評委缺乏監督,“如果不把偏離的評價指揮棒撥回來,丑聞的發生難以禁絕”。(8月19日《中國青年報》)

職稱本來只是對教師技能的一種証明,但當職稱與待遇挂鉤后就必然由聲譽演變為一種功利追求,也就繼而產生職稱評審的腐敗土壤。因為在職稱評審過程中行政化“大手”的干預過多,教師基於總體得利與付出“成本”的算計,即使“腐敗”一下也覺得值。

當然,沒有人樂意這樣去“逐利”,但現實的逼窄決定一些教師這樣去做:一是名額的限制,二是行政化的干預,三是數據化的支撐。職稱評審腐敗只是第二部,第一步還得有論文榮譽等硬件支撐。如果第一步不達到,有第二部也是枉然(特殊腐敗除外)。

不難看出,學術化GDP相對而言比較“公平公正”,它看得見摸得著有一定的說服力。這樣的“硬件”比一些摸腦殼評定的“軟件”要強得多。事實上,數據化時代,學術化GDP無論是對參評教師本人還是考量學校綜合實力都是個明証。

我們不能簡單地說職稱評審追求學術化GDP不好不對,只是要反思這種評價標准合不合理科不科學。長期來,不僅僅是評職稱,高校對教師的業績考核也是偏重於看其發表論文的科研成果,也就自然造成一些高校教師重研輕教現象。“教師”變成給科研打工的“匠人”,越來越脫離教師教學的本質,也脫離了大學育人的本質,這種“合理的存在”其實見慣不怪。

之所以論文買賣成為一個內部公開的產業,評審拉關系、走后門,讓學界人心渙散,學術道德日漸腐敗。這是因為職稱評審帶來的名利沖動下的必然現象,鑽營得好就是名利雙收,“劣幣驅逐良幣”學術不端學術腐化也就在所難免。因為在客觀上,買賣發表論文也是一種“公平競爭”。

既然學術化GDP有著如此豐厚的利益,那麼就要反思在職稱評價的權重是否過大是否太“高大上”。那麼,就要改變職稱評審一味看學術化GDP的傾向,要改進評判標准,把老師吸引或倒逼到有利於教育教學的軌道上來。譬如在評審教師職稱時中看他的教學業績,看學生評價,看說課教課的實際技能,看他的論文答辯等等,評審標准“接地氣”了,那種片面追求學術GDP的局面就有望改善糾偏。

有專家建議高校對教師採取“評聘分離制度”,打破職稱的終身制,讓職稱“能下能上”,從根源上消除職稱買賣的市場需求,使學術評價回歸良性生態。竊以為這種建議不現實只是一腔情願。職稱能上能下會擴大評審成本和精力誰願意?評聘分離如果仍舊與待遇挂鉤就必然還會追求職稱趨利。如果不改變評審標准“高大上”的問題,這種學術化GDP評審追求就不能從根本上扭轉。

□徐大發(教師)

(責編:於川)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媒體:中央巡視與專項追逃內外聯動反腐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最美中國名校“校花”巡禮—吉林篇(高清)

閻錫山在山西的最后時光(組圖)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