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2 08:49:03|來源:中國網|字號:
2014年,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實際上,自今年伊始,社會各界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紀念、緬懷這位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8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可以看作是把這項紀念活動推向高潮的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在這篇近萬字的講話中,習近平深情回顧並充分肯定了鄧小平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的卓越貢獻和豐功偉績,首次全面系統地總結了鄧小平的“六大思想和政治遺產”,即最鮮明的政治品格:信念堅定﹔最深厚的情感寄托:熱愛人民﹔最重要的思想特點:實事求是﹔最鮮明的領導風范:開拓創新﹔最恢宏的革命氣度:戰略思維﹔最光輝的人格魅力:坦蕩無私。
毋庸置疑,鄧小平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和政治遺產。作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當之無愧,他的名字將永遠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我們都知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領導中國人民實行改革開放,創立了鄧小平理論,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鄧小平同志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遺產,就是他帶領黨和人民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他創立的鄧小平理論。”實踐已經証明並將繼續証明,鄧小平所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人間正道,是引領“中國號”巨輪揚帆遠航的康庄大道。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的偉大覺醒,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在這一點上,鄧小平居功至偉,可以說,如果沒有鄧小平,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
2014年,也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眾所周知,今天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攻堅期”,面臨的矛盾、問題和挑戰都是前所未有的。在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關頭和特殊的時間節點,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對鄧小平所開啟的改革開放事業的高度評價,實際上充分彰顯了新一屆領導集體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和信心。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鄧小平的改革思想為我們打好全面深化改革這場攻堅戰提供了重要遵循。紀念鄧小平,就是要更好地繼承鄧小平為我們留下的“改革遺產”。
第一,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一開始,鄧小平同志就規定了改革的方向、立場和原則,改革不是要否定社會主義制度,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開放36年來,我們改革的立場沒有改變,改革的方向沒有動搖,改革的原則沒有走樣,改革的決心沒有減弱,中國共產黨才能並向世人庄嚴承諾,我們既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也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我們堅定不移地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第二,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眾所周知,改革開放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探索,是沒有現成的路可走、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的偉大革命,因此,必須大膽地闖,大膽地試,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殺出一條血路”。而且,改革既不是零敲碎打的微調,也不是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整個社會結構的一次整體性的大變革,就其深度、廣度和影響而言,改革不亞於一場革命,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此外,改革之初,鄧小平就曾強調:“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制度的革命,就不可能實現“制度的現代化”。
第三,改革成敗得失的判斷標准是“三個有利於”,即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當然,改革必然會遇到也必然會出現這樣那樣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矛盾和問題,“三個有利於”標准的提出為全面推進和深化改革提供了繩度標杆和思想武器。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們堅信,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所在,但我們既要看到不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同時又要看到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鄧小平告誡我們“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並不比不發展時少”。隨著環境惡化、資源短缺、貧富懸殊問題的日益凸顯,我們必須做好承受改革壓力和改革代價的思想准備。但是,我們必須深知,今天的改革由問題倒逼,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當代中國,改革,依然是一項未竟的事業。撫今追昔,我們對鄧小平同志最好的紀念,莫過於秉承其改革精神,毫不動搖地沿著他所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完成其未竟的改革事業。
改革思想,改革精神,三個有利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