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3 08:28:00|來源:海外網|字號:
蒙古戰略地位重要,也是重要的周邊鄰國,在周邊外交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海外網8月23日電 國家主席習近平於8月21日至22日對蒙古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后首次訪問蒙古,也是中國國家主席時隔11年再次訪蒙。蒙古戰略地位重要,也是我重要的周邊鄰國,在我周邊外交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與東亞、南亞、東南亞地區的一些鄰國相比,中國與蒙古的關系較為穩固,不存在領土爭端,是我周邊外交中較為安定的“大后方”。7月初,習近平對韓國一國進行了單獨訪問,加上此次再次對蒙古進行單獨訪問,體現了我周邊外交的多元模式和主動方式,更是我周邊外交戰略升級和戰略自信的呈現。
香港中評社對此發表評論稱,自去年3月中國權力實現有序更替以來,雖然周邊局勢對中國內外發展形成一定的壓力和沖擊,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人表現出了靈活的領導藝術,妥善管控並應對了一系列周邊危機,並對未來的周邊外交進行了長期性和戰略性的部署。觀察一年來中國進行的周邊外交,可以發現其中的幾個重要變化。
首先,中國周邊外交的行為方式出現變化,即從相對被動的、應對式的、防御式的外交向主動的、塑造式的、進取式的方式轉化。過往,中國周邊外交主要採取危機—反應方式,奉行“危機管理”模式,以規避風險、維護大局為主。這種行為方式雖然有其策略性和謀篇的效果,卻缺乏戰略性和謀勢的格局。
正是基於這種利弊分析和地區格局變化的推動,中國的周邊外交行為方式發生了轉向。這種轉化主要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周邊環境和戰略態勢發生變化,中國據此做出的戰略應對。雖然周邊國家從中國的經濟調整發展中獲益,但卻對中國快速崛起感到警覺和不安,企圖借助外部大國的力量“制衡”中國,甚至借機挑起與中國的領土主權爭端。
二是中國實力的增強,中國開始發揮與其實力和地位相符的地區角色,不再回避敏感問題,而是積極與相關國家進行建設性的磋商。如2013年9月,中國與東盟在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框架下舉行“南海行為准則”磋商取得一致。2013年10月,李克強總理在第16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提出“2+7合作框架。同時,中國與越南決定正式成立中越海上共同開發磋商工作組、基礎設施合作工作組和中越金融合作工作組,以共同探討縮小分歧、取得共識的可能。
其次,中國周邊外交的戰略規劃出現變化,即從條塊分割、危機應對向整體布局、頂層設計轉化。主要表現:一是中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的召開,強調周邊的重要戰略地位,明確了新形勢下開展周邊外交工作的戰略目標、基本方針和總體布局。中國仍要規避同美國、日本進行“硬對抗”,而多運用“軟制衡”的方式,為中國創造更多的“大回旋”戰略空間。如中國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就是運用軟制衡方式的一個重要變現。
二是中國針對周邊逐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東盟“2+7”合作框架,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建設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一系列重大倡議,有力引領了周邊形勢發展趨向,全面提升了同周邊國家關系水准。
第三,中國周邊外交的利益格局出現變化,即從謹慎處理涉及國家利益的爭端和注重發展利益的吸納向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和推動中國發展的利益外溢並行。中國通過逐步提升自身的戰略威懾力、經濟外溢力、外交引導力和國際聲望,從而擁有更多的籌碼,形成維護國家利益的立體、全方位布局。
一是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中國堅持和平發展,但決不放棄維護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在討論周邊戰略目標與手段的協調時,首先要清楚地認識當前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闡明中國的國家利益,尤其是厘清中國在安全、福利和威望等方面的根本利益、重大利益、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以便確定周邊戰略目標的優先次序。任何國家的戰略都要服務於自身的國家利益,當核心利益受損時,一國隻有採取明確而果斷的措施,顯示出維護自身利益的決心,才可能產生威懾效果,防止對方進一步侵害其利益並導致自身生存受到傷害。
二是經濟利益和戰略利益並行。中國開始更多強調要堅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贏、共同發展,要更多換位思考,更多地考慮對方利益。中國的周邊外交工作,更多地強化政治和戰略考慮,弱化經濟和利益考量,以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為原則,以達致中國周邊外交解困、破局、升級的目標。在命運共同體戰略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將更多基於地緣戰略來思考中國的周邊戰略,在維護經濟發展利益的同時,將戰略利益置於更高的地位。
習近平 周邊鄰國 外交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