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6 09:47:52|來源:中國網|字號:
摘要: 后門要關嚴焊死,就必須僅僅縛綁住行政干預的權力之手。畢竟,不管是徹底關閉“非行政許可”的后門,還是持續減少行政審批,這都是對相關部門核心權力的剝奪,對了他們的蛋糕。 |
權力瘦身、簡政放權,不可謂不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作為簡政放權代表,深化行政審批改革,從中央到地方,也喊了這麼多年,且每一屆政府重大改革舉措,從始至終也都有這一必選項——持續深化推進,未敢懈怠。
這些年的相關改革成效,若單從統計學意義上講,貌似還不錯,至少數字亮眼,外表光鮮:“江蘇省行政審批項目減少2/3”﹔“河南省級行政審批十幾年來由2706項減少為378項”﹔“成都市行政審批:項目減少9成”……而這只是在百度鍵入“行政審批 減少多少項”等關鍵字后,首頁蹦出的代表性新聞標題。
可惜,老百姓都不是活在和諧的《新聞聯播》或偉光正的官方通稿裡的。現實的復雜性和殘酷性,就在於官方統計學意義上的改革成效,多半與民眾的現實痛感,有出入甚至相悖逆。就以審批之痛而言,哪怕數字統計上,行政審批項目取消得再多,似乎民眾或企業法人,在現實中完全無感,相反甚至會有“取而未消,隻增不減”之感。
這是民眾的幻覺嗎?顯然不是。因為這是事實。而且,別說從生到死,人在“証”途、困囧一生的民眾對此有切膚之感,就是那些在簡政放權報告中數字光鮮、表現搶眼的官方機構,也自知數字背后的水分。更認識到,改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所以昨日新聞“中編辦:明年非行政許可事項全部取消 不再開后門”,再次引起關注。(8月24日《南方都市報》)
甚至,連這都不算新聞,早在今年3月,國務院就曾發文指出,將“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取消或調整為政府內部審批事項”,不再保留“非行政許可審批”。這次不過是在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2014年年會上重申強調而已。
這裡的“非行政許可”其實很值得注意。它其實有些像神怪小說裡能收仙伏魔、法力無邊、內存無限的“乾坤袋”。它是個萬能筐,啥都可以裝。就如之前提到的,很多本是在“行政許”范疇內,還算“有法可依”的行政審批項目,雖在簡政放權運動中被從紙面上取消了,但現實中並未真正消失,就是因為改妝易容之后,被歸入“非行政許可”范疇。
一旦被納入“非行政許可”乾坤袋,那就滋潤逍遙了。簡直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法外特權,是否需要審批、何種審批程序,流程中產生何種費用,收費標准,等等都有了超級自由裁量權,且全憑這一審批鏈條中各司各部的“個體好惡”和“心情好壞”。
“非行政許可”的可惡之處就在於就在於這個萬能的“非”字,這一個否定式的冠頭,就表示它本不在循章守法的行政序列,無法可依,又“因地制宜”,讓你的維權無所依憑,更加艱難。而且,這種隨心所欲的肆意性也讓行政權力運行的成本更高,效率更低。
對應個體命運,就是“辦証”跑斷腿,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對應企業法人,則會無形增加社會經濟整體運行成本,抑制市場主體內生動力。不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地位,而讓傳統的行政審批等權力之手伸得太長,甚至伸過界,強行審批,不但阻撓經濟活力,反而會催生尋租腐敗的土壤。
而現在中央再次強調“所有的非行政許可事項都將被消滅,不再開后門”。雖表示“取消是原則”,但也有“調整為政府內部審批”的緩沖之舉。希望調整不會成為“制度后門”。后門要關嚴焊死,就必須僅僅縛綁住行政干預的權力之手。畢竟,不管是徹底關閉“非行政許可”的后門,還是持續減少行政審批,這都是對相關部門核心權力的剝奪,對了他們的蛋糕。如何保証不會遭遇反彈甚至利益集團的反扑,就看“限權”之手是否強硬果敢,而這檢驗著有改革的誠意與決心。否則,“關一扇門又開無數扇窗”的惡性循環,仍難禁絕。
作者:李曉亮
后門 非行政許可 簡政放權 行政審批項目 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