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人民日報報系言論>> 正文

沙蕙:愛國,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2014-09-03 09:03:52|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愛國,這是中國優秀傳統道德的價值核心,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是深深植根於人們心中的朴素、高尚、神聖的情感。這種愛國思想,表現為對祖國大好河山和歷史文化的熱愛,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表現為憂國憂民的情懷,以身許國的信念,“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民族大義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擔當。

  2014年是甲午年,欣逢盛世,不免撫今追昔。120年前日本發動的甲午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無盡的屈辱和傷痛,也使得那個甲午年成為近現代歷史上重要的轉折。正如梁啟超所說:“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爭敗割台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爭的慘敗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危機,但同時也換來了民族復興意識的覺醒。戰爭中涌現出來的民族英雄更是給那段災難深重的歷史帶來一線希望,黃海海戰中的鄧世昌即是其中的代表。

  鄧世昌是當年北洋水師“致遠”艦的管帶,治軍嚴謹,精於訓練,“使船如使馬,鳴炮如鳴鏑,無不洞合機宜。”鄧世昌滿懷報國之心,甲午戰爭爆發,即發出了“設有不測,誓與日艦同沉”的誓言,激勵部下:“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1894年9月,北洋艦隊在黃海海面大東溝遭到日本艦隊突襲,鄧世昌率“致遠”艦奮勇沖鋒,力戰敵寇,重創多艘日艦。在“致遠”號彈盡艦傷的情況下,鄧世昌仍下令全速前進,試圖撞沉日艦吉野號,與敵同歸於盡。不幸途中中敵魚雷,船身沉沒。鄧世昌墜海后,放棄了獲救機會,與艦共存亡,犧牲時年僅45歲。“致遠”艦全艦200多名官兵,大部分壯烈犧牲。他們的愛國精神成為激勵后來者反抗侵略的強大動力。

  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但是,中國人民從不屈服,不斷奮起抗爭,終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開始了建設自己國家的偉大進程,充分展示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正是這種精神的高揚,使中華民族得以洗刷它所蒙受的難堪的屈辱,而頑強地崛起,光榮地自立於世界的民族之林。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左傳》中即申述過“臨患不忘國”和“苟利社?,死生以之”的思想。《漢紀·惠帝紀》中還提出了“愛國如家”的理念。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涌現出無數的愛國志士和民族英雄。屈原雖遭放逐,仍眷戀楚國,心系故土,以祖國興亡、人民疾苦為念,書寫愛國詩篇。陸游盼望統一,臨終抱恨“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岳飛精忠報國,馳騁沙場。文天祥領兵抗元,戰敗被俘,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句,慷慨赴死。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前赴后繼,在反抗外來侵略和壓迫時同仇敵愾,萬眾一心。他們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國破家亡的危難時刻,背負民族大義救亡圖存,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愛國篇章。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與家是不可分割的。愛國既是一種自然的情感,又是一種行為准則,它教人正確認識和對待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強調公忠為國,以國家利益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國家的貧窮、落后,會給人民帶來無盡的災難,國家的繁榮富強,才是全體人民的希望所在。正因為如此,自覺踐行愛國的核心價值觀,就是要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主動地將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個人前途與國家發展、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緊密相連,堅定不移地走中國自己選定的道路,以實際行動維護國家利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實踐中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責編:邱天人)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致遠 鄧世昌 公忠 中華民族 甲午戰爭 左傳 甲午年 核心價值觀 漢紀·惠帝紀 復興之路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中國周邊潛艇實力掃描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新聞熱圖>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最美中國名校“校花”巡禮—上海篇(高清)

中國周邊潛艇實力掃描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