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人民日報報系言論>> 正文

楊玉良:回歸人才培養的常識

2014-09-03 09:08:07|來源:人民日報|字號:

  高等教育改革中,如何把立德樹人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唯博學方可篤志,唯切問方可近思,讓學生們博覽群書,讓他們在反思和交流中把握關於做人的基本道理,才是人才培養之道。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這條古訓,既是復旦大學的校訓,也是歷代中國學人最基本的常識。常識永遠不會過時,重復萬遍也不嫌多。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從復旦校訓中抽出“學”和“志”兩個字與青年人分享:要學怎麼樣去問問題,才是真正的學問﹔要對“志”做深刻的考慮。志是什麼?心之所向在哪兒?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必須考慮的。

  在人心靈成長的不同階段,要讀不同的原典,這就是“博學”。所謂“博學”,除了對待“讀書”的態度,還有“做人”的指向。不少有識之士常有一種擔心,唯恐我們培養出來的,是一群有知識但是沒有文化的人。知識和文化是兩個范疇。當今世界,我們已然擁有了大量自然科學知識。不少科學工作者的知識面也相當寬闊,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但是文化呢?或許在人類文明創造過程中關於科學的文化部分,他們有所掌握,但其它的呢?恐怕結果並不理想。

  要為心靈和精神而閱讀,在閱讀中生活,正是“篤志”的意思。一個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尤其是在心智不同的成長階段,須閱讀不同的經典,尤其是原典。人類創造的整個文明和知識系統,直觀起來體量龐大,實際上還是非常有限。如果一個讀書人、一個科學工作者、一個知識分子,知道了自己鑽研的這份典籍、這個學科、這類知識在人類整個知識系統中的地位,以及與其它分支紛繁復雜的相互聯系的話,那麼無論是從事研究,還是表達觀點,境界上就會有所提高,進而可以破除一些盲目的崇拜,堅定自己的志向。

  讀書要細,需進行文本之精讀,此為“切問”。對於人類文明的經典也好,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本也好,要有所領悟,入門要徑就是深深吃透它。對文明原典,心存敬畏的首要表現就在於細讀,隻有清楚來龍和去脈,才談得上“批判性的思維”。

  知識分子應當心懷隱憂,對問題要有獨立的思考,即是“近思”。由於體悟到了經典中的復雜思維和深遠關懷,他們總會對自己身為共同體的一分子充滿自覺,對人類社會、對身處的這個世界的前途,也有著不可抑制的擔心和警惕: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甚至我們的人類文明,會不會走到一條歪路上去?這就是“切問”,這樣的隱憂,就相當於古人說的“常懷天下之憂”。

  當前,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改革的路怎麼走?我們或許可以從復旦校訓這句“學人的常識”中得到啟發:別談太高的道理,回歸教育的常識——人才培養。高等教育改革中,如何把立德樹人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我們或許可以從復旦校訓的“書寫方法”中汲取養分。復旦大學創辦人之一、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書法家於右任先生在題寫復旦校訓時,直接採用《論語》中句“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博學、篤志、切問、近思這四個詞以“而”字相接,其中一層用意,或許是想告訴人們,唯博學方可篤志,唯切問方可近思。也就是說,讓學生們博覽群書,讓他們在反思和交流中把握關於做人的基本道理,是為人才培養之道。

(責編:邱天人)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校訓 人才培養 回歸教育 做人 校長 高等教育改革 原典 博學 切問 論語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中國周邊潛艇實力掃描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新聞熱圖>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最美中國名校“校花”巡禮—上海篇(高清)

中國周邊潛艇實力掃描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