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4 10:47:20|來源:人民日報|字號:
在漢語中,“人才”是一個詞。但“人”與“才”並非一回事,“育人”與“育才”也並非一回事。
在我看來,“才”,關注的是三力:創造力、分析力、領導力﹔“人”,強調的是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度量“才”的詞是成績、成功、成就﹔形容“人”的詞則是自由、快樂、幸福。
中華文化的傳統,從來都重視“做人”。“四書”中《大學》開頭便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的目的是人,是人的善與道德。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取自《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說的是做君子的條件,也是講做人。
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落后,所以要科學救國、技術救國、實業救國,教育重心轉向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專業知識的傳授。強調“育才”開始壓倒“育人”。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迅速崛起,人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力量,人才是加速經濟發展的動力,“育才”隨之變成了教育的主要目的。
但是到了今天,“育人”應該比“育才”更重要。人的教育應該包括人文精神、人格養成、人生發展的教育。
人文是相對於科學而言的。科學告訴你什麼是真理,人文告訴你說真話的價值。學者龍應台曾這樣解讀人文:文學使你看見可能更真實的世界﹔哲學使你有了走出思想迷宮的可能﹔歷史就是讓你知道,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文學讓你“看見”,哲學讓你“定位”,歷史讓你“連接”,這些都是人文的價值。
人格養成是育人的基礎。對人格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人格底線。說話有底線,講真話﹔做事有底線,有原則﹔做人有底線,有良知。有學者曾經批評我們的一些大學正在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些人學過很多知識,善於利用制度的缺陷和傳統的弊端,但缺乏人格底線。大學中聚集了很多有才的人,如果人格高尚,他們的正面作用會很大﹔反之,負面影響也會不小。
人生既有對發展的夢想,更有對意義的探索。蘇格拉底說:“未經反省的人生不值得過。”進入大學,就應該反省人生,思考人生的起步。反省人生是發現自己認識世界的過程。同學們應該把自己的個性發展放在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之中。
同學們有很多夢想,可能大多是關於如何成才的。但是,我更希望你們思考人之為人的要義,思考人文、人格、人生,思考人文精神、人格養成、人生發展。我向你們提出的要求是:理解人文價值,堅守人格底線,反省人生意義。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在2014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本報記者 趙婀娜整理)
育才 育人 大學 趙婀娜 做人 人格 人才 人 才 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