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4 10:58:40|來源:人民日報|字號:
據媒體報道,2008年以來,A股文化傳媒類公司獲得的政府補貼從3億元左右一路飆升至2013年的約17億元,累計漲幅超過400%。6年增4倍,A股文化類企業迎來了一場補貼盛宴。但與此同時,補貼低效、靠補貼扭虧、多頭補貼等亂象不斷。
有觀點認為,我國的文化企業尚處於發展初期,規模小、實力差,需要政府扶上馬送一程。但如果政府補貼發生在上市之前尚可理解,既然已經上市了、拿到了錢,為什麼還要政府補貼?這是社會公眾難以理解的地方。按理說,能夠在A股上市的都是文化企業裡的佼佼者,至少盈利能力應該是居於行業領先地位,但這樣的企業竟然也要靠補貼才能避免摘牌退市的命運,讓人不能不對這些企業的生存能力產生懷疑。政府補貼究竟對我國文化產業產生了多大作用?如此高額補貼是否合理和必要?
不可否認,政府補貼在某些行業領域發揮了正向的激勵作用,取得明顯效果。以電影業為例,2012年,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管委會發布扶持政策,規定票房達到5億元之上的國產影片,制片方可獲得1000萬元的獎勵。華誼兄弟因為有多部影片突破5億元票房,因此2013年拿到了7900多萬元的政府補貼。先出成績,再拿補貼,這一做法客觀上激發了國產影片制片方想方設法提高影片質量、加大營銷力度、多拍好片。中國電影產業能以加速度相繼突破100億元、200億元、300億元大關,政府補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失敗的例子也不是沒有。幾年前,不少地方政府為了扶持動漫產業,規定國產動漫隻要在電視台播放了,制片方就可以按照時長領取政府補貼。結果,有些質量低劣的國產動漫以上百集的篇幅在地方衛視半夜的垃圾時間播放,根本沒人看,照樣拿補貼。
所以,政府補貼不是萬能的。哪怕初衷良好,也未必就能達到理想的結果。政府應該明白一點,產業的事最終要交給產業自己辦,政府制定有力政策、營造公平環境、加強監督管理,其余的事就交給企業去做好了。即便非要補貼不可,也要像電影業那樣,先把事辦了、做出了成績再給你補貼。否則,拿錢請人辦事,最大的可能是錢花了事沒辦,政府補貼成了打狗的肉包子,一去不返。
政府補貼名字叫政府補貼,實質是全民補貼,因為政府花的錢不是自己的,政府收入的每一分錢都來自納稅人。老百姓有權問一問,如此高額補貼合理性與必要性何在?
一般而言,政府補貼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進而增進全社會的福祉﹔二是有些行業和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帶有明顯的外部性,政府提供補貼等於是購買公共服務。前者如政府對高科技企業的各種優惠扶持,后者如政府補貼劇院和文藝院團開展低價演出。是否增進了社會福祉、促進了社會公平,是衡量政府補貼是否合理與必要的唯一標准。
按照這一標准,很多政府補貼就值得商榷了。即使是在政府補貼效果良好的電影業也存在這一問題。實際上,觀眾購買的每一張電影票都有5%的錢進入了電影發展專項資金,觀眾已經在納稅看電影了。再用這筆錢補貼制片公司,等於向觀眾二次征稅。在國產影業不景氣的年代,這樣做倒也說得過去,如今電影市場火爆,制片公司賺得盆滿缽滿,還繼續延續這樣的做法,對觀眾實在不公平。特別是考慮到我國電影票價相對居民人均收入而言是較高的,這種不公平就更加突出。
因此,絕不能把政府補貼當成十全大補丸,有事吃,沒事也吃。某種意義上,政府補貼就像強心劑,臨時救急沒問題,長期使用就要出問題。
政府補貼 十全大補丸 論道 A股 金台 累計漲幅 制片方 制片公司 觀眾 國產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