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5 11:38:33|來源:人民日報|字號:
●很多市民仍然需要自行車。問題在於,不是買不起,而是丟不起﹔不是不想騎,而是不敢騎。發展“慢車”,要在自行車使用環境的建設上下功夫。
最近,某市曾風光一時的公共自行車被報道開始走“下坡路”,車輛損壞嚴重、租車點擴張放慢、租車人減少。這讓我想到有關自行車的另外兩則新聞。
前不久,武漢一家媒體報道:過去十多年來,該市青山區的一位老年居民幾乎每年買一輛自行車,但買來沒多久就又被盜。后來,為了防盜,他想了個怪招,停車時把前車輪卸下來帶回家。此招一出,小車才免遭竊賊惦記,4年無恙。
同樣圍繞自行車,今年初湖北省政協的會議上,兩位委員就“大城市要不要為自行車設置專用車道”現場辯論起來:一位認為,沒有自行車專用車道,騎車太危險,有必要全面推廣﹔另一位認為,公共交通已經很發達,自行車現在更多的功能是健身,沒必要建設自行車專用車道。
這幾件事,從不同側面反映出,自行車雖小,管理好卻不容易。那種不管路有多遠,都得以自行車代步的時代,確實是過去了。但是,作為與公交、地鐵對接或直接用作短途代步的工具,自行車交通工具的功能還是客觀存在的。誰也不能說,上下班時,一些大城市滿街的騎車人,都是在鍛煉健身。無論是從鼓勵低碳出行、“兩型社會”建設的大政考慮,還是從方便市民出行的實際出發,一個城市都應該重視發展自行車這樣的“慢車”。
一些地方公共自行車風景黯淡,絕不表明市民不需要自行車了。實際上,很多市民、即使是家中已購置小汽車的市民,仍然很需要自行車。問題在於,不是買不起,而是丟不起﹔不是不想騎,而是不敢騎。
大城市的騎車人,大多有過丟自行車的經歷。今天買,可能明天就丟了﹔越是新車,丟得可能越快。這種情況的確讓人心煩。更煩惱的還是自行車難行。多數城市,不是沒有自行車專用道,而是不成系統和規模,常常是這條路有,那條路又沒了,或者就是有了專用道卻被佔用,一天到晚停滿小汽車。“慢車道”被不斷蠶食,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混行普遍,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不僅騎車人得練就一身高超本領,家人也擔心。
近幾年,交通擁堵在越來越多的城市蔓延,各地開始重新關注“慢車”,一些城市的市長親自來安排公共自行車的設置運營。一個城市能有公共自行車當然是好事,但這並不是非有之物,也不是市長必做之事。發展“慢車”,重點應該在自行車使用環境的建設上,花氣力、下功夫。比如,城市的自行車道,不僅要有,而且要成網連片,特別是要能確保安全。再比如,在地鐵站口等人流量大的公交換乘點,以政府購買公益崗位的方式,設置有償的自行車停車服務點,適當收取一點停車看管費,政府再給看車人補貼一點費用,這樣,車不會丟了,願意騎車的人自然會多起來,還可以增加就業崗位。還有,發展公共自行車,不一定隻追求“一種顏色”,更應該引導和鼓勵機關、學校和企事業單位,發展自己單位內部的公共自行車,那樣,更易於有效的管理和長期的堅持。如此等等,形成氣候和合力,自行車的風景自然會再現出來,色彩雖然不再是一種顏色,但一定更加斑斕多姿、絢麗多彩。
慢車 點擴張 民聲 慢車道 專用車道 騎車人 租車 公交換乘 看車人 斑斕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