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9 03:40: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字號:
“男子疑因嫌母丑拒見探親母親”“湖北武漢或建世界最高雙子塔”“傳雲南小學生用江水泡飯 校長稱是生活習慣”……不知從何時起,“疑”“或”“傳”等意涵推測性質的字眼頻頻鑽入新聞標題,讀罷叫人疑竇叢生。瀏覽消息卻帶來越來越強的懸疑體驗,不禁要問:這樣的報道,還能叫新聞嗎?
遵照新聞學的經典定義,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事實是什麼、真相在哪裡,堪稱新聞報道必須解決好的核心問題。正因此,在新聞價值各要素的排序中,真實性永遠是第一位的,它是新聞的生命。信息本是對不確定性的消除,“疑”字新聞接二連三、“或”字標題滿天飛舞、“傳”來“傳”去形形色色,使新聞信息雲霧繚繞,既讓人捉摸不定、感到費解,也可能形成誤導、造成混亂,釀成嚴重后果。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也消解了新聞報道的准確性,影響到新聞界的公信力,暴露出一些媒體漠視責任與誠信的傾向,貽害甚廣、遺患無窮,不能不引起重視與反思。
有的媒體慣用“疑”“或”“傳”等字詞,表面上是出於嚴謹、不輕易給出結論,仔細推究卻是既想搶時效、奪眼球,又想省去採訪調查的功夫,同時給自己留點余地。然而,新聞標題不是小說標題,有嚴格的規范要求﹔新聞報道也不是懸疑劇,不能為了吸引關注就對事實敷衍塞責。作為專業機構,媒體有責任核實信源、探尋真相,向受眾傳播准確無誤的信息,而不是一報了之、做甩手掌櫃,把甄別真偽的任務推給讀者,讓他們去自行求証。
隨著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相關應用廣泛普及,媒介環境、輿論生態都在不斷發生變化,新聞媒體間的競爭日漸加劇。當注意力資源變得相對稀缺,為爭搶“第一落點”、追求“爆炸效應”,一些報刊、網站甘當“標題黨”,無所不用其極,不惜以自身聲譽做賭注,一味求新求異求快,一步步滑向新聞失實甚至虛假新聞的邊緣。回溯既往,早在解放戰爭時期,《晉綏日報》就曾發起反“客裡空”運動,認真檢查新聞報道中存在的新聞失實問題,堅決維護新聞真實性原則。種種“懸疑新聞”,可說是滑向“客裡空”的催化劑﹔在媒體融合發展的今天,我們對此尤須保持警惕。
“當真相還在穿鞋的時候,謊言已經跑遍半個世界了。”正所謂“造謠張張嘴、辟謠跑斷腿”,傳播技術是把雙刃劍,如果說真實信息的傳遞早已能做到無遠弗屆,不實信息特別是謠言的擴散也前所未有地便利。從這個意義出發,我們隻有用權威消息戰勝小道消息,用確定性戰勝可能性,用經得起推敲的事實去澄清每一個網頁、每一個朋友圈,謠言才會無處藏身,真實才能充盈每個人的生活空間。
新聞工作是神聖的。新聞工作者“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毀譽忠奸”。一些老記者回憶新聞職業生涯的黃金時代,常言“走到哪都受尊重”﹔如今,“防火防盜防記者”竟成為社會流行語。這種反差警示新聞媒體及其從業人員,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拒絕懸疑、進行負責任的報道,不僅是所有新聞人的天職,更是贏回信任的關鍵。
新聞標題,新聞失實,新聞價值,新聞信息,新聞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