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1 09:55:00|來源:海外網|字號:
北師大教師參加了全國課標的制作,習近平從展台上拿起一本課標書翻看。聽說語文、歷史、思想政治三門課標是全國統一,他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2014-09-09 新華網)
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初聖誕節、情人節這些洋節日剛進入中國時,人們更多是抱著對西方文化、異國風俗的好奇而“過把洋癮”,那麼最近幾年,人們確實是已經融入到了這些“洋節”的狂歡之中。與這些“洋節”同步的是,在學校教育中,竟也開始了“去中國化”。一些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逐漸淡出了學生的視野,實在不可取。
我們知道,中國傳統詩詞文化是世界文化文學上最獨特而美好的表現形式和文學遺產,詩詞是漢語特有的魅力和功能,這是其它任何語言所沒有和不能的。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在這個爾虞我詐的社會,唯有詩詞還保留著一份清新,一份自然,一份自得。
從去年河南衛視播出的《漢字英雄》,到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到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再到今年央視的《中國成語大會》,都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與博大精深。讓觀眾在享受休閑時光的輕鬆愉悅的同時,也增強了文化修養,可謂是一舉兩得。同時,隨著北京市高考英語改革,“大幅提升語文考試分值”的施行,更是讓我們看到了國家對於國學的重視。可為何在全民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學生語文課本上的古詩詞和散文卻要慢慢淡出呢?
俗話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所以,課本中的傳統文化更是丟不得,“去中國化”的教育更是要不得。習總書記面對課標書上的內容,指出“去中國化”教育的悲哀,是在批判現在的教育,更是在指引教育的方向。唯有將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才會讓中國的傳統文化永不褪色,才會將中國的傳統文化代代傳承下去。讓“去中國化”遠離教育,這才是教育的目的。(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