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2 07:33:00|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字號:
張維迎與林毅夫圍繞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展開的辯論,成為最近媒體熱議的話題。有人指出張維迎和林毅夫的辯論是技術知識與實踐知識的辯論,不在一個層次上﹔有人認為張維迎和林毅夫的辯論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辯論,很難說誰勝誰負。對此筆者不能苟同。其實張維迎是此次辯論的輸家,他輸就輸在所持的觀點缺乏歷史感上。
英國經濟學家霍奇森曾指出,當代經濟學關於市場經濟的研究方法存在的最大缺陷是忽略歷史特性問題,即經濟學研究市場經濟熱衷於運用數學方法提出具有一般解釋力的命題,而忽視對研究對象所處的歷史環境的特殊性和差異性的深入分析,這導致經濟學越來越脫離實際和缺乏預見性。這種對經濟學家忽略歷史特性、美化自由市場經濟的批評非常中肯,可以作為觀察張維迎和林毅夫辯論的參考背景。
在辯論中,林毅夫認為,一個經濟體在趕超階段,政府必須有所為,需要政府協調市場﹔張維迎則崇拜自由市場經濟,認為政府協調市場無論怎麼做都不可能做得更好。林毅夫在辯論中時時處處從客觀具體的時空情景出發論証觀點,很有張力﹔而張維迎則堅守時空不變的思維方式,很是乏力。
舉例來說,林毅夫在闡明英國工業革命后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時說,政府對科學研究的支持為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奠定了基礎,這才有了經濟的發展。這些論點有據可查,與歷史事實相符,有說服力。反觀張維迎的反駁則顯得倉白無力。他拿不出英國政府是否支持科學研究的歷史証據,來了一句科學並不總是進步的,試圖以此証明即使政府支持科技也未必真能促進技術進步、進而推動經濟發展,這種証明方式讓人大跌眼鏡。
經濟學是致用之學,它不能來虛的,更不能耍花架子。經濟學理論和觀點的科學性和預見性,必須靠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堅實的客觀基礎來支撐。
在討論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企業家的關系、政府與企業誰更懂得利用比較優勢等在內的經濟理論問題時,都不能脫離特定的歷史條件,都必須從實際出發。脫離實際、憑主觀意念想象甚至捏造出來的經濟學理論,無論其形式多麼優雅,邏輯多麼嚴密,有多少粉絲追隨,在鐵的歷史事實和生動的現實世界面前必定會暴露出庸俗和虛假的本質,而經濟學具有深厚的歷史感才能底氣十足,這應該是我們從張維迎與林毅夫的辯論中得到的啟示吧。▲(作者是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張維迎,經濟學理論,歷史感,經濟學研究,林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