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2 07:32:00|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字號:
智庫,又稱“思想庫”,是為政府與社會獻言獻策的研究機構。但現在有種現象,就是兩三個人湊一起,沒有任何核心思想產品,卻敢打出“智庫”名號,招搖過市,這嚴重削弱了智庫應有的社會公信力。
中國當前迎來了智庫發展的難得機遇,政府和社會對來源於智庫的思想產品的需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由於引導性、約束性及監督性的規章制度闕如,智庫呈現出了粗放式發展的樣態,偏離了智慧與人才密集型的思想產品產業應有的發展環境與規律,給了劣質智庫渾水摸魚的條件。在這樣泥沙俱下的市場推力下,大批居心不良的智庫、研究會、研究所粉墨登台,對定位正確、管理優良的智庫構成“逆淘汰”的威脅。
粗放式的樣態,還表現在“數量”的虛增上。一份全球智庫報告認為,若把中國高校大大小小的“研究中心”、“研究所”算上,把各類企業自辦的各式各類“研究院”、“基金會”算上,把各級政府部門創辦的或附屬於它們的官方、半官方的各類“中心”、“研究機構”算上,中國智庫數量已增長到僅次於美國的水平,成了“智庫數量”的超級大國。然而高校裡雖智庫林立,但仍處於活躍狀態的智庫少之又少﹔企業創辦或聯合創辦的智庫,又往往淪為企業廣告或企業的宣傳機構。
各級政府與大型國企也熱衷於創辦智庫,甚至喜歡“上檔次”“高規格”,偏好中外聯辦。然而這樣的智庫,多數成了政府與企業官員“公費出國考察”的綠色通道,或是除了每年“轟轟烈烈”開一次年會之外,幾乎不能推出任何有影響力的智力產品。這類智庫還有一個弊端,就是有的成為“名人+退休官員”俱樂部,甚至成為利益輸送中介和樞紐,而智庫真正需要的頂尖智囊人物卻不在其中。
一個標准的智庫,應有穩定的經費或籌資渠道,應有研究區域,應有穩定的、有相當知名度的研究人員,並保持在各類研討會上的活躍度。若以此“活躍度”來考核我國今天良莠不齊的智庫,符合標准的並不多。
一個標准的智庫,還應在企業定位上站好隊,要肩負起為政府與社會獻言獻策的積極使命。智庫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非官方的,但均應是非盈利的,一個一切向金錢和利潤看齊的智庫更容易出賣民族與國家的利益。也基於這一標准,所有智庫應向社會公布籌款渠道與來源,凡受境外資金贊助的,必須要置於嚴密的監管之下。
但凡創新活躍的經濟體,對智庫建設都會設定嚴格標准。美國胡佛研究所常駐高級研究員就達百名,訪問研究員更不計其數,兩三個人湊在一起是絕不敢打出“智庫”旗號的。美國有對智庫捐款免稅的法律,但前提是智庫是非營利的、中立的、透明的,而且是活躍的,智庫可以有立場,但很難成為某企業專屬的廣告工具和宣傳工具。而俄羅斯則禁止海外資金控制智庫,任何一筆海外來源的捐款都應申報。我國到目前為止,尚無一部規范智庫的法律,這不符合大力加強智庫建設的時代要求。▲(作者是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智庫,研究所,數量,研究機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