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31 07:38:00|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字號:
書畫家范曾近日成了網上輿論的新焦點。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21日上午,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召開“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研討會”,研究院院長范曾教授主持會議,並限韻作詩為賀。他本人當場做了一首贊揚這次座談會的七律詩,其他人另做和詩8首。
事情被人傳到微信和微博上,一些人從道德角度對范曾發起攻擊。他們把范曾的行為定性成“投機”和“諂媚”,宣揚知識分子應保持“氣節”。在這當中,一些人翻出范曾二十幾歲時與沈從文的過節和沈對他的道德批評,以及范曾上世紀“八九風波”之后出走西方后又爭取回國的那段曲折。網上的這些聲音似乎要把范曾“一棍子打死”。
范曾今年76歲,可謂功成名就,也經歷了世間很多變故。批評他的以青壯年人為主,代溝的兩側,價值觀的磨礪程度未必是一樣的。像投機這種事,對76歲、56歲和36歲的人來說,吸引力很可能也不太一樣。
從網上扒出的“范曾歷史”看,他顯然不適合做道德楷模。當然,我們並不知道范老先生是否有做這種楷模的興趣。此外范曾在政治上曾經有過搖擺,由於政治立場的變遷常與一個人的認識有關,我們也無從知道范老先生的這種變化有多少是因為他的“道德因素”。
一個重要的事實是,對於范老先生復雜的一生,政府方面給予了包容。范曾1993年回國后,曾長期低調,他的個人身份定格在了畫家和北大教授上。現在互聯網上的一些人似乎不肯包容這位老人,就因為他寫了一首支持政府舉辦文藝座談會的詩。
這是互聯網虛擬社區看來永難治愈的一種偏執。座談會之后,除了社會的廣泛支持,網上也呈現了一些針對具體人和事的情緒。它們或者讓人想到文人相輕,或者像是“逢官必反”的借題發揮。范曾成了新的受害者。
對范曾的討伐是政治嗎?如果是,那就沒什麼可說的了。政治尋找靶子是不講情面的,它隻遵循政治的規律。
如果這只是一次道德討伐,或者至少有些參與了討伐的人完全是在就道德說道德,那麼我們想說,范曾寫詩的場景和緣由很可能沒有得到充分還原,互聯網提供的描述或許是標簽化的。把它放到范曾的一生中做解讀,其實也是給他的幾個人生節點賦予了一條外部強加的主線。
對那次座談會做研討,大概是文藝機構普遍性的舉動。范曾善詩,主張詩書畫一體,詩對他和他周圍圈子的意義與常人不同。他以詩抒情,何不尋常之有?即使稍有,它破了當今社會的規則和尺度了嗎?以一首詩對一位老藝術家做道德審判,這是中國社會從道德角度應當倡導的嗎?
我們知道價值觀分裂在互聯網社區裡的嚴重性,政治分歧成為很多偏執行為的深層動因。但在使用道德名義的時候,還是謹慎為好。也許我們多數人的實際道德記錄都是有瑕疵的,總在互聯網上構筑聖人般的道德要求,尤其是把它作為抒發政治情緒的一種掩護,這對中華社會來說真不是什麼好事。▲
道德審判,道德因素,道德批評,道德要求,道德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