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原創評論>> 正文

別讓“屌絲情結”成為青年的心理常態

2014-10-31 07:04: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一個正常、健康的社會,不應該到處充斥著調侃、自嘲的味道,而是應該有一種人人拼命、鼓勵成功、寬容失敗、允許試錯的氛圍。

近日,北大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等發布全國首部《屌絲生存現狀報告》,為職場基層“屌絲”們畫了一張“自畫像”:年輕、受教育程度偏低、離家外出打拼、沒找著另一半、用安卓手機、月平均收2917.7元……此外報告還顯示,在受調查者中,有62.2%的人將自己歸類為“屌絲”。對此,研究人員表示,“屌絲”已從一個群體演變為了一種社會心態。

放眼望去,線上線下居然到處是窮哈哈的“屌絲”,自嘲著,也憤怒著,這樣的發現未免讓人有幾分驚悸。心悸之余更需反思:不是只是在鍵盤前的一種姿態嗎?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年輕人自認“屌絲”?

其一,不排除部分年輕人有以如此自嘲與反諷排解壓力的需要。人艱不拆,“屌絲”們隻好在鍵盤上揮洒一點熱量,讓自己的感覺鈍化一些﹔相應的,受到的刺激就會少一些、小一些。既然我們無法改變這個世界,那麼隻好曲起身子來適應它。而一旦真的放低了身段,才發現這樣的姿勢未必那麼不可忍耐。相反,還可以找到認識社會的另一種視角。

其二,“屌絲”麇集,似乎也頗有“找到組織”的欣悅:既然大家都是“屌絲”,不妨抱團取暖,彼此安慰。有了這樣的心理,當其面對望其項背的房價感到掙扎時,當其多年來奔波於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職業底層感到無望時,想到還有那麼多的“同類”,也可免於孤單寂寞。這種“找伙伴”的心態,其實是當今網絡上“屌絲”蔓延的一個重要因素。

由此可見,“屌絲”之所以從一個人群演變為一種心態,根源仍在於大家需要面對的外部世界。在這個社會轉型的大時代,盡管機遇多多,而壓力也是空前的巨大。一方面,堅硬的現實對於年輕人形成強力擠壓,社會流動變得格外艱難﹔另一方面,年輕人對於自身的期許也越來越高企,久而久之,外部的沖突自然會轉化為內心的沖撞。

與此同時,主流社會似乎並沒有特別在意這種心理暗流的變化,依然停留在“青春萬歲”的話語模式中:意氣風發、追求上進、自強不息、青春無敵……這些依然是對年輕人的判詞。在這種外界認知下,年輕人隻好把自己層層包裹起來,“宅”是其行為形態,而“屌絲”也就成了群體的標簽。

雖然,“屌絲”這樣的“自我認同”不乏戲謔與調侃,卻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個時代一部分年輕人真實的生存狀態、心理情境。面對外部世界擠壓的焦慮、不滿自身處境卻又改變艱難的無力、上升通道逼仄的憤怒……可以說,“屌絲文化”盛行不僅僅是青年的傷,也是這個時代的痛。無論什麼時候,青年都是一個社會中最具活力的人群。如果聽任“屌絲文化”蔓延,最終傷及的還是民族的未來。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繼續以空洞的教化去引導年輕人,或者干脆閉上眼睛否認這種狀況的存在。當務之急,是改變以往那種不著邊際的“青春之歌”,俯下身子去傾聽、去理解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不隻要在“小時代”裡為郭敬明們鼓掌,更要到流水線上、工作格子、出租屋裡去感知底層青年的苦楚。

從宏觀的層面看,也應該採取更為積極的政策措施,打破固化的利益階層對社會的壟斷,構建公開公平公正的制度環境。讓底層青年有機會向上流動,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為這個社會增加一些激越昂揚的音符。

一個正常、健康的社會,不應該到處充斥著調侃、自嘲的味道,而是應該有一種人人拼命、鼓勵成功、寬容失敗、允許試錯的氛圍。

(胡印斌,媒體人,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編:邱天人)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屌絲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香港“佔中”者繼續集結與警方對抗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閉月羞花金發女模地鐵走紅引萬人熱追

傳潘粵明董潔已復合搬回愛巢(圖)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