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6 09:39:56|來源:新華網|字號:
英國金融時報網11月5日發表中國安邦集團研究總部撰寫的題為《中國銀行業全球化步伐為何太慢?》的文章。文章說,中國正在迎來資本輸出的新時代。中國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73.6億美元,同比下降1.4%﹔同期,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2個國家和地區的4475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749.6億美元,同比增長21.6%。依照這樣的速度計算,中國對外投資極有可能在年內超過吸收外資,成為淨對外投資國。
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近日在國際金融論壇發言時也指出,歷史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750美元時,一個國家的內外投資是平衡的,而后便是對外投資加大。目前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6000美元,預計今年是中國對外投資的轉折點。中國的企業家越來越善於利用國內外市場的不平衡,尋找機遇和開發市場。
伴隨著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步伐加快,中國銀行業也需要隨之進軍海外,這既是商業銀行業務拓展的需要,也可以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提供更便利的金融服務和支持。姜建清也表示,中國的銀行跨國經營應與本國經濟共生共榮,與本國經濟進程一致。多元化的跨國經營,有利於銀行降低風險,防止本國經濟風險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起步較晚。2007年以后,中國的銀行才開始開展跨國經營,目前仍面臨很多困難。在姜建清看來,中國的銀行走向國際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跨國經營不足,網點滲透不夠,受到不同合規政策的影響。二是法律風險。三是文化融合存在多層次障礙。國外員工對於加班和等級制度有不同看法。四是要重視機制和體制的完善,如何形成規模經濟至關重要。五是小語種人才培養不足。
安邦研究團隊認為,中國銀行業的全球化步伐太慢,不僅與中國經濟的體量、中國對外投資的體量不相稱,也與中國銀行業的規模不相稱。中國不缺乏大銀行,五大行都是世界級的大銀行,工商銀行更是全球市值最大、客戶存款第一和盈利最多的上市銀行,被坊間戲稱為“宇宙第一大行”。但在跨國經營方面,中國銀行業無論是在規模、業務、效率,還是競爭力,與歐美國家的跨國銀行有著巨大的差距。
舉例來說,近年來中國政府為大力推動中國與中東歐的經濟合作,發起設立了100億美元的專項信貸額度,配備一定比例的優惠性質貸款,重點用於支持雙方在基礎設施、高新技術、綠色經濟等領域的合作項目。政府設立優惠貸款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希望借此推動商業貸款,推動中國銀行業走向中東歐。但國內的商業銀行根本無法在當地扎根,到目前為止,中資銀行在中東歐的商業貸款幾乎沒有。原因當然很多,但中國銀行業在國際上缺乏競爭力,確是不爭的事實。
在我們看來,中國的銀行業“走出去”不行,不只是缺乏國際人才或缺乏產品設計等“技術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還是經營理念不行、業務創新能力不夠,歸根結底,是市場化程度不夠。隻要看許多商業銀行在中國國內市場的經營情況,就能看到它們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出現各種問題是順理成章的。
中國國內銀行業缺乏創新,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扭曲的金融市場“慣出來的”。在中國目前畸形的金融體系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大行)壟斷了大部分金融資源供給,處於一種壟斷性的地位,憑借傳統的銀行業務(如息差業務)就可以獲得大量利潤,活得很滋潤,自然沒有足夠的動力進行創新,提升效率。同時,由於國有銀行佔主導地位,在行政化的管理體制下,盈利性並非唯一經營目標,缺乏改革創新的迫切意識。我們可以看到,如果不考慮國家政策的扶持,國際化做得比較好的國內銀行,往往還是市場化程度高的中小銀行,比如招商銀行。
中國的銀行業在國內市場的經營普遍缺乏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也自然不能指望它們在國際市場上就能進行創新。促進國內銀行業的經營理念與時俱進,在市場之中實現改革創新,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缺乏足夠的金融支持將是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的一塊短板,必須改革國內銀行管理體制,促進金融市場競爭,加快商業銀行市場化進程。
中國經濟在全球化,中國的對外投資也增加迅速,但中國銀行業的“走出去”還遠遠不夠。國內銀行業“走出去”不力,不是簡單的技術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經營理念不行、創新能力不足,最根本的還是市場化程度不夠。必須切實推動中國國內銀行業加大金融創新,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國際金融論壇 走出去 中國 上市銀行 步伐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