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8 09:38:00|來源:海外網|字號:
花費數萬元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証書,但出租証書一年即可收回成本﹔通過網絡為持証人與企業牽線並從中分一杯羹﹔企業為獲資質拿工程,每年支付百萬元挂証費用……記者調查發現,職業証書“挂靠”背后有著一條完整的利益鏈條,這是“考証熱”的一個原因。在一家“××挂靠網”上,記者看到了一級建造師的挂靠價格:建筑工程3萬-3.5萬元,市政公用4.0萬-4.5萬元,礦業工程5萬-5.5萬元,民航機場5萬元(北京青年報,11月17日)
不論是“挂靠”也好,還是“出租”也罷,利用職業資格証書謀利,無疑正游走在法律的邊緣地帶。但應該看到,“挂靠”職業資格証書有其現實需求。企業攬工程必須具備相應資質,對自身沒有相應資質的企業而言,“租賃”個人的職業資格証書,未嘗不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每年為“租賃資質”花費的幾萬元,與具備相關資質、攬得工程后所獲取的收益相比,也是一本萬利。而對那些通過考試拿到職業資格証書的人來講,只是將資質証書“租出去”,每年即有數萬元收入,無疑也是一條“快速生財”的渠道,且這生財還是建立在自己“辛苦考証”基礎上的,某種程度上也算“靠本事吃飯”吧?
據媒體報道,“挂靠”資質証書背后存在一條顯眼的利益鏈。持証人不用上班隻挂証一年即可收入數萬元,中介靠網絡“牽線”証件挂靠分一杯羹,企業每年花百萬元挂証費用獲資質拿工程“一本萬利”。可以看出,在“挂靠”資質証書這條利益鏈中,各方面都有自己的需求,同時又拿出了自己的“供給”,在資質証書(持証人)、信息資訊(中介)和物質利益(企業)三種資源中,各方都持有一項,而對其他兩項則具有渴求。在資質証書、信息資訊和物質利益三方面資源進行重新配置的過程中,利益鏈就形成了。“考証”的長期火爆,“資質挂靠”網站的遍地雞毛,企業對相關資質的渴求,以及隱藏在這條利益鏈背后的資質授予背后的行政審批權,相應監管部門的監管責任,無疑共同促成了“資質挂靠”的亂象叢生。
資質証書“挂靠”存在很大的隱患。不難看出,這些可以通過“挂靠”獲利的資質大多集中在跟工程建設的有關的領域,規劃師、建造師、造價師、環評師等等,對應的是相應建筑工程領域,而資質“挂靠”的特點是“人証分離”,把証書和章都放在對方公司,雙方簽勞動合同,實際上不用去企業上班﹔企業利用這些証書獲得相關資質,以攬獲工程。由此看來,那些“有資質”的企業,“資質”未必是自己的,“即便拿到工程也可能是通過臨時組建的隊伍來施工”,無疑給工程質量安全埋下重大隱患﹔而作為資質出租者的持証人,無疑需為建筑質量隱患擔負相應責任。
資質証書“挂靠”背后的現實土壤亟待正視。“資質挂靠”是一種游走在法律邊緣的行為,且隱蔽性強,也給相關監管增加了困難。但對“持証者”來說,這是一種“靠勞動賺錢”的天經地義。筆者不僅聽說過而且身邊就有不少人通過“挂靠資質”,每年所得至少可“頂得上一個人的工資”。這是很令人艷羨的。資質“挂靠”的隱患和相應責任,或許不曾進入過他們的大腦。“考証賺錢”甚至得到某種層面的鼓勵。某種意義上說,資質只是“考試通過”的結果,而這種“資質”是否經得起實踐檢驗,有很大的疑問。從制度設計方面來講,只是理論考試(雖然也有所謂實務)就能獲取資質,這種獲得方式亟待改革。人與証分離、資質與能力分離、理論與實踐分離,都是“挂靠”資質存在的吊詭之處。(凌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