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8 09:57:58|來源:海外網|字號:
11月4日,第六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決賽舉行。會場,一個看起來很沉穩的男孩的一舉一動時刻吸引著記者。他就是周浩,他的經歷足以讓人們驚訝。3年前,他從北京大學退學,轉學到北京工業技師學院,從眾人艷羨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學,從北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人才儲備軍到還未就業的技術工人。周浩說:“我所學的技術在生活中起著很大作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11月17日《中國青年報》)
這孩子確實是有勇氣的:放棄名牌大學,上了普通技校﹔放棄了未來的白富美,選擇了可能的矮矬窮。盡管他堅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這是一條艱辛的道路。
很多人把周浩的選擇稱之為“私人定制”。但是,人生的精彩不僅需要“私人定制”,更需要社會為這種勇敢的“私人定制”打造一個公平的成長環境。在筆者看來,這樣的環境目前還有著很多的尷尬。
重視智力輕視體力是一道坎。從80年代社會出現的“腦體倒挂”,人們茶余飯后評說的都是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於是,社會上掀起了一股子對“腦體倒挂”的強烈譴責。在這種環境下,智力勞動被推上了一個高度,而體力勞動則從谷峰跌落。在目前,重視智力勞動,輕視體力勞動的情況已經達到了極點。這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智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關系。這兩個群體不該有貴賤之分,而只是職業的不同。尤其是在公職單位,這種情況更為突出。
工作環境天壤之別是一條河。體力勞動者的工作環境在河的這邊,是臟亂不堪。智力勞動的工作環境在河的那邊,是綠草茵茵。一條工作環境的大河就橫臥在兩個群體之間,於是很多人的選擇依然會是北大,而不是技校。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不到了萬不得已的地步,他們不會選擇上技校。在人們的印象中,上技校的孩子都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這需要我們用制度的柔情,來提升體力勞動者的工作環境。隻有這樣,才能讓更多人在選擇職業的時候,考慮的不是工作環境,而是是不是最適合自己。
社會保障差距太大是一座山。上了名牌大學找到好工作的機會就更大,而多是智力勞動的崗位,而上了技校就意味著選擇的是體力勞動。當辦公室裡的干部各種社會保障都齊全,而當烈日下的工人各種保障都低一個檔次的時候,這就猶如在智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個群體之間安放了一座大山。一般情況下,人們自然喜歡的是無憂的保障,而不是風雨的憂愁。試問,工人的各種保障和干部的各種保障能同日而語嗎?社會保障是保障人們未來生活的,實在不該分出行業的不同、身份的不同。這種保障你我不同的情況需要改變。
棄北大讀技校,很多人在為周浩的選擇叫好。但是,能不能實現精彩的人生才是最為重要的。周浩成功的可能性會大些,這是因為有眾多媒體的關注,而那些因為上了技校,就一輩子要當一個平凡工人的人應該是大多數。而實際上,我們不需要技術工人嗎?所有的研究成功都離不開工人用辛勤的汗水來轉化為經濟價值。周浩的“私人定制”不僅需要掌聲,還需要我們縮減身份之間的距離,行業之間的差距。(郭元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