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9 10:53:58|來源:海外網|字號:
美國當地時間17日上午,非營利組織“大學生公平錄取”向馬薩諸塞州聯邦巡回法庭提起訴訟,指控全球著名學府哈佛大學的錄取政策存在“種族歧視”。美國另一所知名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也因此被告上法庭。(11月19日《環球時報》)
據該組織在起訴聲明中稱,哈佛大學錄取新生時,通過人為限制亞裔學生的人數,提高其他族裔申請者錄取率。白人、拉丁裔和非洲裔申請者得到人為照顧,讓許多更優秀的亞裔學生被拒之門外。該行為違反最高法院2013年的規定:終止“種族傾向”錄取政策。
2005年,一位《華爾街日報》記者出版《錄取的代價》 (The Price of Admission)一書。引用普林斯頓大學三位研究人員發表的研究結果,指出亞裔學生要獲得名校同樣的錄取機會,SAT-I要高出50分。在耶魯大學,亞裔入學新生的SAT -I平均成績比白人新生高40分左右,后者又比非裔和西語裔新生高100至120分。他指責名校在錄取過程中“歧視亞裔”,並將亞裔學生比作當年被排斥的猶太人。
當年猶太學生大量涌入新英格蘭,因為猶太人和華人一樣重視教育,所以很多猶太人擠進哈佛等名校,於是常春藤名校考慮採用配額制,限制猶太學生的人數,但社會輿論爭議很大。當時哈佛校長羅維爾(A. Lawrence Lowell)引入一個新的招生標准,即學生品格(character )。有了這個彈性指標,招生官員可以藉口品格問題而將猶太學生拒之門外。
今天亞裔的處境和當年的猶太人很相似,既重視教育,在學校很用功,品學兼優。2006年,亞裔佔了各州代表畢業班最高學業成就之一的美國總統學者的27%,華裔學生每年在英特爾或西門子等高中科學競賽都佔相當的比例,美國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奧林比亞競賽的獲獎人,超過50%是亞太裔。於是,哈佛等名校隻好用“玻璃天花板”來限制華人和其他亞太裔入校,20年來一直維持在17%的水平,雖然亞裔人口增長了一倍。
哈佛限制亞裔入學,其實就說明,美國人所謂的“自由平等”也是打了折扣的,是政治配額之下的“自由”與“平等”,而不是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在哈佛,白人、黑人、拉丁裔與亞太裔是四個不同的“平台”,而這些平台的大小是預先定做的,與政治分贓有關,而與考試成績無關。
第二,華裔與其他亞太裔要取得更多的話語權,法律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充分發揮手中的經濟優勢。事實上,戰后猶太裔學生不再受名校歧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個族裔出錢出力,實實在在滲透進入了美國名校的內部運行。他們甚至自己創辦的大波士頓地區的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是想把它辦成猶太人的哈佛。在這方面,我們不妨向猶太人取經。
於是,我也聯想到不久前潘石屹先生給哈佛的1500萬美元捐款。應該說,這樣的捐款對於提升華人在哈佛的話語權,還是大有裨益的。但單單這樣的捐款還不夠,華人需要更多地參與到大學的運作中,才能發揮出更大的影響力,才能擁有更大的話語權。(汪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