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德國荷蘭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 正文

潘小梅,意外地告別夾縫生活

2014-11-20 07:54:56|來源:海外網|字號:

多年前,潘小梅和父親在天安門前的合影照片。王嘉寧 攝

  多年前,潘小梅和父親在天安門前的合影照片。王嘉寧 攝

  海外網11月20日電 據新浪新聞,走完短暫的一生10天后,潘小梅的故事和照片出現在2014年11月17日北京的報紙上。

  隻有小學文化的她,可能從不看報紙,可能永遠不相信自己會成為一篇報道的主角。

  《潘小梅的最后一班地鐵》,刊發在新京報的人物版上。10天前的11月6日,她在北京地鐵惠新西街南口站換乘地鐵的時候,被夾在地鐵車廂和屏蔽門之間,不幸身亡。她的意外死亡,當天引發巨大關注。但在悲劇發生10天后,如果不是這篇報道重新提起,可能很多人已經忘掉了她。

  這篇報道,描繪了潘小梅灰色的人生:生在農村,小學5年級輟學,外出謀生,種過菜,當過服務員,最后做手機銷售員﹔婚姻不幸,離異,有一個7歲孩子,在老家跟著老人生活﹔在主城區的公主墳打工,住在遙遠的天通苑﹔每天靠地鐵上下班,下班后在街頭擺攤繼續掙錢。

  當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突然在報紙上,並被大篇幅的報道,基本上是因為這個人,發生了聳人聽聞的悲劇。根據我多年的新聞從業經驗,一個小人物突然被媒體聚焦,大多是以慘烈的方式,向世人講述一個意外的,離奇的故事。

  潘小梅的死亡就是一個意外、很離奇的故事。她被擠死在“夾縫”裡,屏蔽門和地鐵車廂之間的夾縫。她和很多人一樣,生活在北京這座城市的“縫隙”裡——遠離家鄉,為了更好的生活,漂在北京。

  城市足夠大,就會有很多的縫隙。北京的縫隙吸納了很多人,縫隙與高樓大廈一樣,也是這個城市的一部分。縫隙裡,陽光很少能夠照射到,但裡面生活著的人們,照樣追逐夢想。

  潘小梅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縫隙中人。她租住在400元的不足6平方米的房子裡,她惦念著孩子,卻隻能把孩子留在老家﹔她拼命掙錢,希望“掙夠”回到老家。她的計劃是,明年就回家鄉,在老家的縣城找個月入兩三千元的工作,帶著孩子在縣城上學。

  但說實話,如果不發生意外,我懷疑她明年能否按照計劃回家。盡管生存艱難,但她已經嵌入了這個城市,嵌入了這個城市的縫隙。

  城市的縫隙,相對於貧瘠的農村,是更有吸引力的。潘小梅在北京賣手機,做得好的話,可以月入7000元,她還能趁著晚上的時間擺攤掙錢。突然回到老家的縣城,一個月掙兩三千,她會不適應的——在北京艱苦一年的收入,相當於在老家2年甚至3年的收入。事實上,她曾經回鄉生活過一段時間,但“覺得掙錢少,又回到北京”。

  從經濟學上講,告別這個城市,就相當於浪費生命——這是很多人,雖然謀生艱難,但不願告別大城市的原因。這也是很多人,雖然財務自由了,仍然穿行在這個霧霾之城的原因。

  城市的縫隙雖然艱難,但從金錢上更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有人說,人生就是修行﹔但其實,人生只是生意。

  擠慣了城市的地鐵,不可能覺得空曠的農村或縣城舒服。對於潘小梅這樣一個生於偏僻農村、小學文化的女子,能夠在北京打拼出7000元的月薪,她基本上已經竭盡自己所能,過上了“最好的生活”,這個城市已經讓她相當“成功”了。

  因此,她遲遲沒有“回家”,她留戀這個城市,盡管這裡地鐵擁擠,盡管下班的路漫長。她留戀這種夾縫中的生活,以至於她願意付出與孩子長期離別的代價。她願意,每天走在擁擠的、漫長的道路上。

  走在擁擠的、漫長的道路上,不只是潘小梅的生活方式,這是相當多人的生活方式。

  並非你收入更高一些,並非你學歷更高一些,並非你在寫字樓裡工作,你就逃離了“縫隙”和“夾縫”。你的幸運,是明天可以繼續走在一條擁擠的、漫長的道路上。

  只是潘小梅,意外地陷入“地鐵的夾縫”,以一個意外的悲劇,逃離了“生活的夾縫”:她再不用下班后爭分奪秒地回到租住地擺攤掙錢,她再不用夜晚街邊擺攤時擔心城管突襲,她再不用糾結於是放棄北京還是放棄孩子……

  文/新浪專欄 觀察家 王海濤

(責編:邱天人)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夾縫 縫隙 南口站 價值 屏蔽門 潘小梅的最后一班地鐵 租住 惠新西街 修行 做手機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立二拆四”獲刑4年 依法治網需群眾維權意識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感動歷史的蘇聯紅軍女戰士驚艷絕美照曝光

河南三門峽監獄搬遷 押送犯人場面壯觀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