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2 11:14:09|來源:光明網|字號:
11月30日,一則題為《少年不可欺》的文章在社交平台上瘋狂傳播,19歲的作者Niko Edwards在文章中表示,優酷和陌陌合作推出的視頻廣告宣傳片《追氣球的熊孩子》,實則抄襲他在今年9月8日發布的原視頻。該貼子一經放出,得到不少網絡名人的公開支持和大片網友的聲援。與此同時,網上出現另一種聲音,稱氣球航拍地球這一創意在國外早已有人為之……最新消息是,12月1日下午,優酷官方微博就此事公開道歉。(12月1日《南方都市報》)
創意產業由來已久的抄襲、剽竊之風,不經意間觸發了一位19歲少年的憤怒。於是,便有了這場名曰“少年不可欺”的維權事件,有了眾人一擁而上的齊聲力挺。身處風暴中心的Niko ,憑借其“少年”的青春意氣,以及“弱者”的角色定位,讓自己的一紙控訴,看起來極具煽動性和感染力。不經意間,作為圍觀者的網友,也便產生了極強的代入感——他們樂於通過點贊、轉發等動作,來尋求“捍衛版權、討伐巨頭”的某種正義的快感。
必須承認,《少年不可欺》一文很有說服力。其不僅敘事清晰、邏輯完整,更貴在有圖有真相,儼然是“鐵証如山”。鑒於此,也就難怪眾多網友,會不遺余力選擇支持Niko了……在一般公眾看來,廣告片《追氣球的熊孩子》簡直就是“版權剽竊”的典型案例。然而,優酷的最新道歉信中,卻表示“在法律范圍內,其尚不能認定為侵權”。事實果真如此嗎?民眾的觀感,與法律判斷,難道會再一次相背離?
倘若訴諸公堂,該案將如何宣判?對此,即便是專業人士,想必也會有不同見解吧。但確知的是,“少年不可欺”事件的確暴露了,國內創意行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普遍困境。這一方面體現在,原創者無法採取排他性的技術措施,來留住自身創意。所謂“創意”一經公布,便有被輕易抄襲和仿冒的可能﹔另一方面則體現在,針對“創意侵權”難以展開法律追責。眾所周知,“創意”不同於商標、包裝等傳統知識產權保護客體。依法主張權利,缺乏可操作性。
非但如此,即便民間認知中,對“作品創意”的界定也存在爭議。在此事中,便有一種聲音認為,“‘用氣球拍攝地球’早已有之,Niko自己就是個抄襲者”。對此,又該如何理解呢?為之求解,或許又要涉及對“創意”和“創意實現方法”的討論了:既然Niko操作航拍的具體方法,具備一定的原創性,那麼其他人照搬照抄,就顯然不妥……諸如此類,對“創意”的知識產權保護,其實還有很多有待精確厘定之處。
在少年不可欺的情緒颶風過后,對作品創意的知識產權保護,會變得更好嗎?或許很大程度上,這取決於我們何時能從那種狂熱的正義攻伐中抽身,轉而耐心推動一套更現代、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建立。(然玉)
創意 少年 創意產業 少年不可欺 Ni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