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4 09:41:04|來源:中國青年網|字號:
摘要:僅僅是在課堂上傳授學生一些“生活知識”,那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還需要進行一些“生活實踐”。 |
“當你發現買的手機有問題,拿去店裡換,但是商店經理不同意,你該怎麼辦?”“如果你的父母離婚了,媽媽又組建了新的家庭,你該怎麼處理新的家庭關系?”“你發現自己的體重有些不受控制,怎麼樣才能減肥?”這學期,姜山中學專門引進了美國中小學生的必修課教材《健康與幸福》,專門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涉及了身體、心理和情緒、家庭和社交等方面的綜合素養。該課程供高一、二年級學生作為選修課選擇。(12月3日《現代金報》)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校的課程多是為升學而設,獨獨缺失了“生活課”,因此,出現“高分低能”現象很是普遍。學校設置“生活選修課”,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是很有意義的,也會使學生以后的生活中擁有“健康和幸福”。
據了解,現在學生學習的這套教材叫《健康與幸福》,教材內容很詳盡,非常生活化,健康與營養、選擇朋友、管理情緒、婚姻問題、性行為、毒品……幾乎所有青少年“成長的煩惱”,都有可操作性的建議。而學校在上這門功課時,分模塊安排不同的老師上課。比如,營養與健康、青春期生理等方面請校醫上課,人際關系等的內容由心理課老師上,而安全健康、毒品等由德育老師來上。這樣老師各展其才,上起課來也得心應手,學生聽起來會更有趣,收獲也更大,自然也深受學生喜歡。
其實,學校之所以選擇這套外國教材,是為學生健康和快樂成長提供豐富的營養。畢竟現在的學生在人際交往、情緒管理等其他方面的教育較為缺乏。
令人遺憾的是,學校採用的教材是“舶來品”,來自美國,人家自然是為美國學生設計的,雖然學校在使用時,已經考慮到了國情不同,價值觀差異、文化背景不同等因素,將這套課程引入課堂時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全盤接收,而是進行適當取舍,有所側重,有選擇性地講其中的內容,但不管如何,畢竟不是“本土化”的,如果我們也擁有“中國版本”的《健康與幸福》,是由中國教師或專家專門為學生寫的,那豈非更好?顯然,這樣的教材,我們絕不是寫不出來,而缺的只是“意識”罷了。
更重要的是,“生活課”在美國是“必修課”,而在國內,只是個別學校的“選修課”。既是選修課,必然的有學生選也有學生不選﹔既是個別學校開設,還有很多學校的學生沒有上過“生活課”,他們依然缺乏“生活知識”。
當然,如果僅僅是在課堂上傳授學生一些“生活知識”,那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還需要進行一些“生活實踐”。“生活課”在本質上就是“素質教育”,是教會學生生活,一個隻懂得學習的學生,長大之后未必幸福,也恐怕很難對付社會上的復雜事情,近來,我們經常聽到女學生“失聯”的悲劇,如果在學校裡早就學習了“生活課”,恐怕就不會這麼容易上當受騙了。一個懂得生活的學生,長大之后,多數會擁有“健康和幸福”,也會是一個充滿情趣的有品味的人。(王軍榮)
必修課 生活實踐 學生生活 學生健康 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