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5 10:02:26|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字號:
摘要: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增強青年的安全感,讓他們“落了單”也不心慌。 |
年輕人需要積極適應轉型期的人際交往,主動融入,降低“落單”的可能性。同時,全社會也要為年輕人成長創造條件,特別是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增強安全感,讓他們一時“落單”也不慌張
春運火車票開售,很多在城裡打拼了又一年的年輕人,開始興奮地籌劃著怎麼回老家過個好年。可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也有不少大齡“落單”青年想到過年就開始發愁:回家怎麼面對父母的催婚嘮叨?
筆者的朋友小石就是一位大齡“落單”青年。她老家在江西農村,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后留在了北京,在一所中學當數學老師。她和好幾個年過三十的同事到現在都還“單著”。
這樣的大齡“落單”青年在城市裡越來越多。安居不易立足難是重要原因。小石省吃儉用一年也隻能攢下4萬元。為了買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小石的同事業余時間疲於當家教、做兼職。沒辦法,這年頭沒房談戀愛都難言自尊。也基於這一點,小石堅決不跟同事談戀愛。可是,除了同事,小石認識的人少之又少。在北京,小石舉目無親,城市對她而言,完全是一個陌生人社會。平時的社會交際,也就是偶爾同學吃吃飯,老鄉聚聚會,“睜大眼睛物色,都沒找到對得上眼的”。
年齡越來越大,小石開始有意識地拓寬自己的交際圈子。為打掉交際圈小的“攔路虎”,小石不時參加一些青年社團的活動,“放下矜持”請熟人介紹,甚至網上交友。但由於缺少對交往對象的信任、主動性不夠等,這些努力也是無果而終。
小石至今“落單”的原因,深深刻上了時代烙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同時城鎮化快速推進,農村熟人社會逐步向城市陌生人社會轉型。城鎮化讓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告別熟人社會,進入城市陌生人社會,社會關系、交際圈子需要重構,交往、相處方式需要刷新,其間的不適應在所難免。當高物質標准遭遇陌生人社會,大齡“落單”青年自然越來越多。
社會轉型不可擋,主動適應才是良策。年輕人需要適應陌生人社會的人際交往。積極順應,主動融入,才能更好降低“落單”的可能性。熟人社會講究血緣和地緣認同,陌生人社會更重視行為方式和價值判斷的認同。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變,重構社會信任是最重要的課題。陌生人社會迫切需要完善法治、誠信等制度體系建設,更好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方式,提升契約精神和誠信水平,讓青年提升彼此間的信任水平,增強青年之間的價值認同。此外,青年人也要從實際出發,更加務實地確定擇偶標准,樹立打拼意識。用拼搏站穩腳跟,用拼搏贏得幸福、贏得未來。
當然,轉型期,社會婚戀觀特別是家長的婚戀觀也要與時俱進。在發達國家,晚婚晚育相當普遍,我國也在加速現代化,大齡“落單”不是什麼洪水猛獸,應保持一顆平常心。全社會也要為年輕人成長創造良好條件。特別是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增強青年的安全感,讓他們“落了單”也不心慌。(顧仲陽)
落單 熟人社會 小石 社會保障水平 婚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