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德國荷蘭滾動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正文

二十七年尋找“炎黃”傳遞著什麼

2014-12-05 10:36:00|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字號:

摘要:尋找“炎黃”,其實就是在喚醒我們內心正在小憩的道德意識,催動枕戈待旦的道德責任。

一次意外的摔倒,讓一個27年之謎有了答案。近日,江蘇一位叫張紀清的七旬老人,在向雲南魯甸災區匯去1000元善款后,突發腦梗暈倒在銀行裡,民警發現老人身上的三張匯款單據上寫著“炎黃”和“黃炎民”。“炎黃”這個讓江陰人感動了27年的好心人,終於出現在了大家眼前。

27年來,許多人一直在尋找這位做善事不留名的“炎黃”。通過媒體征集“炎黃”線索、專門建設“炎黃”陳列館宣傳好人事跡、中央電視台專程來拍攝專題片《誰是炎黃》……一邊是執著的慈善助人,一邊是毫不氣餒的“大海撈針”。面對一次次的“尋隱者不遇”,人們從未放棄找到“炎黃”的努力。

老人確實值得尋找。從1987年匯款1000元資助江蘇建設祝塘幸福院開始,化名“炎黃”“黃炎民”的張紀清,一直堅持捐款給祝塘鎮的敬老事業,以及其他慈善事業,從不留下任何個人身份信息。盡管退休后的收入每月隻有500多元,每年用於慈善的支出卻從未降低。“美德像瑰麗的寶石一樣,如果鑲嵌得淡雅,就顯得更有風採。”老人的低調慈善,讓人敬佩,更令人感動。正因如此,27年來,行善與尋善的腳步都不曾停歇。

同樣值得欣慰的,是人們的這種集體“尋找”。或許是大家都迫切地想知道,這個堅持用化名匯善款的好心人究竟是誰。但更深層的原因則是,人們在尋找一種感動和價值。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炎黃”身上體現的,恰恰是被一些人視為“太傻”“不夠聰明”,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褒揚善舉,讓好人有好報,德者有其得,寄托著人們對美德的向往和期待,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需要精心呵護與培植的道德土壤。

與行善者的美德一樣,眾人的尋找同樣值得珍視:當勇救落水者的人悄悄離去,當化名愛心人士默默捐助幾十年,當災難來臨時的捐款悄然而至,人們經常詢問打聽:這些愛心人士來自哪裡?他們姓甚名誰?這種“尋找”的背后,何嘗不是對某些道德失落的深刻反思?“小悅悅事件”“扶老人反被訛”等嚴重道德滑坡和失范事件發生后,這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更為人們看重和珍惜。這種“尋找”的背后,又何嘗不是對社會良善的深情呼喚?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善意的種子,當更多人感受到平凡而又偉大的道德正能量,見賢思齊,才可能匯聚成一股股熱流,為社會增光添暖。

社會風氣的涵養,良好德行的培育,從來不能僅指望他人去做,而自己卻以各種理由袖手旁觀。正如張紀清所說,一個人的力量始終是有限的,如果人人都來出一點力,那我們的社會一定會更加美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尋找“炎黃”,其實就是在喚醒我們內心正在小憩的道德意識,催動枕戈待旦的道德責任。

回頭再看“炎黃”身份的“暴露”,竟然源於暈倒后民警救人時的意外發現,事件本身就足以構成一個非常美好的隱喻:你經常幫助別人,在遇到危難時,有人願意向你伸出援手——行善就是美德的傳遞和循環。我們的社會,也正是因為點綴了無數的美德蠟燭,而始終充滿善意和感恩,留存溫馨與感動。(呂曉勛)

(責編:欒雨石)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炎黃 黃炎民 尋找 暴露 誰是炎黃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巡視組曾收威脅信:玩玩回去吧 不回沒好下場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昆明“蟒蛇少年”與25條蛇同居10年(組圖)

雲南女生遭性侵被指幾個月前已傳開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