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8 13:59:45|來源:中國台灣網|字號: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說,先是中韓FTA,再有“滬港通”,最近一個月島內工商界和金融界的心情可謂跌到了谷底。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台灣周邊地區抓緊機會積極對外開放,經濟發展日益蓬勃,而守在小天地而自滿得意的台灣已在不知不覺中被拋離。
評論摘編如下:
最近一個月島內工商界和金融界的心情可謂跌到了谷底。先是祖國大陸與韓國即將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再是“滬港通”實施,上海和香港的投資人可互相直接購買對方的股票,而且香港居民每日兩萬元人民幣的兌換上限也同步取消。其實,大陸已分別於2010年和2013年與台灣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而兩岸也於2013年1月達成互相開放資本市場的共識,但這一系列有助於為台灣經濟注入活水的舉措,卻因為島內遲遲未能實施兩岸服貿協議,而化為泡影。俗話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台灣周邊地區抓緊機會積極對外開放,經濟發展日益蓬勃,而守在小天地而自滿得意的台灣已在不知不覺中被拋離。
由於大陸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台韓出口貨物又有超過7成重疊,當陸韓宣布完成FTA談判時,島內輿論形容這是台灣最大的噩夢。然而,噩夢不止。連結上海和香港股市的“滬港通”正式上路,有助於促進大陸與國際股票市場接軌,並鞏固香港作為主要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地位,擴大兩地投資者的投資渠道,提升兩地市場的競爭力。台灣金融界看在眼裡,恐怕是五味雜陳。
去年1月底,大陸証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與台灣金管會舉行首次兩岸証券監理合作平台會議,雙方達成共識:大陸將接受台灣申請大陸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為人民幣1000億元,未來島內証券機構可以人民幣投資A股﹔而台灣也將放寬大陸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投資台灣股市的額度,由5億美元提高至10億美元。兩岸進一步互相開放資本市場,是雙方金融交流的重大突破。島內証券界視此為大陸送給台灣的新春大禮。因為之前RQFII的投資額度為2700億人民幣,僅及於香港的26家金融機構,但如今台灣金融機構也可申請RQFII,無須再借香港“暗度陳倉”,終於可名正言順地直接進行人民幣投資業務了。而且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即將正式啟動,RQFII有利於島內人民幣資金回流大陸。但這一切美好的憧憬全因為兩岸服貿協議被擱置在台灣“立法院”一年半仍無法生效實施而變成可望不可即的“水中花,鏡中月”。
雖然目前台灣投資人可借助“滬港通”,通過復委托的方式買大陸A股,但卻要假他人之手,被分掉一半商機。而島內對於“滬港通”對台股的吸金效應是眾說紛紜:憂慮者有之,樂觀者有之。但數字會說話:在“滬港通”政策公布的8月,上海証交所當月成交量升至人民幣2.8兆元,而台灣當月隻有新台幣1.9兆元,上海已是台灣的7倍。可見台股的指數雖還撐得住,但成交量卻趨減。正如台媒所說,台灣面對大陸如此格局的金融開放,再也不能用偏安一隅的心態來應對了。
港媒,滬港通,QD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