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德國荷蘭滾動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正文

張濤甫:“網外之民”不應被輿論遺忘

2014-12-09 09:24:37|來源:《環球時報》|字號:

摘要:社會輿論部分移師網絡空間,並不意味著它就完全從現實社會中抽空了。

現在一提及社會輿論,很多人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互聯網輿論。這種將網上輿論等同為社會輿論的傾向極為片面,遮蔽了人們對社會輿論的全面理解。

不可否認,互聯網讓社會輿論更加容易被“看見”或“聽見”。但社會輿論部分移師網絡空間,並不意味著它就完全從現實社會中抽空了。中國有13億多人,而網民隻有6億多。即便這些網民再有輿論能量,也不能說他們的聲音就等於當下中國的社會輿論。那些“網外之民”的態度和意見,也是社會輿論不該遺忘的一部分。

更何況,網上輿論並不是社會輿論的簡單復制,它與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輿論存在差異。其原因有三:

一是網民結構與社會結構存在差異。網民與“網外之民”在年齡、學歷和收入等方面的結構差異,相當程度上導致輿論表達上的分殊,各自產生的輿論面貌也肯定是不一樣的。

二是網上的聲音受到雙重邏輯的規約:即受到網下邏輯和網上邏輯的復合作用。所謂的網下邏輯,即網上的聲音多是受到網下現實問題的誘致乃至引爆。所謂網上邏輯,則指互聯網的“極化”和“放大”機理。表現為,網下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轉移到網上,有時會引起軒然大波。

三是現實社會的輿論表達多是在可控空間中運轉的,其變數和風險相對較小。而且,傳統媒體很多時候能夠過濾輿論中的非理性情緒,將輿論議程錨定在理性表達層面﹔但網絡輿論有時會飛沙走石,驚濤拍岸,易於造成非理性情緒的失控。

鑒於上述情況,我們若把網絡輿論簡單等同於社會輿論,顯然有失偏頗。社會輿論應包括網上的喧嘩眾聲以及網外的沉默聲音。那麼,如何打撈“網外之民”的聲音呢?

一是須從對網上輿論的單戀中走出來,“網開一面”,自覺傾聽網絡空間之外的聲音。我們素有群眾路線的傳統,這是執政黨用草鞋和布鞋走出來的民心路線,現在需要將其落實到中國的輿論實踐中,於無聲處聽民聲,莫被網上的喧囂遮蔽了視野。

二是運用科學的民意調查手段和方法,將“失聲”的那一半“網外之民”的心聲打撈出來。現在形形色色網絡民意調查和時髦的大數據挖掘技術,很受青睞。這對把握網絡輿論乃至中國社會輿論著實有所助益。但不能因我們輿論觀上的偏差,使得那些專攻於網絡輿論玄奧的技術成為輿論市場上的“專利”。有些看似老土的技術和經驗,其實也是管用的,不能直接扔進垃圾桶。總之,“器”是為“道”服務的。不管打撈民意的方法是新還是舊,其目的是為把握復雜中國真實且全面的民意。(張濤甫)

(責編:欒雨石)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網外之民 網絡輿論 專利 聽見 失聲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揭秘巡視工作:意見箱附近不能有攝像頭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昆明“蟒蛇少年”與25條蛇同居10年(組圖)

媒體:周永康面臨的審判懲罰或重於薄熙來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