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9 10:33:14|來源:長沙晚報|字號:
摘要:對熱愛的事物,我們更該學會審視它的丑。 |
據媒體報道,備受關注的江西南昌大學原校長周文斌受賄、挪用公款一案將於12月9日上午在南昌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
周文斌被帶走調查的新聞首播之時,該校記者群就有過相關討論,氣氛像過年一般熱鬧。這種現象顯然會讓人感到意外——為什麼自己的校長被抓了,學生反而會那麼高興?
按常理,對於母校,很多人會有護短情結,因為國人大多有家丑不可外揚的習慣。人稱“根叔”的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也曾經說過,“什麼是母校?就是那個你一天罵他八遍卻不許別人罵的地方”。然而,昌大的學生卻支持媒體報道,據說有記者還拿到了高校基建問題的相關卷宗。毫無疑問,事物若反常態,一定有其原因。而這種原因說到底還是歸屬感,是久積不滿情緒的一種暴發。
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先生曾說過,“大學不在於有大樓,而在於有大師”。周文斌的基建模式,肥了自己,也造就了昌大華麗的今身。但是,他實際上卻損害了很多學生的利益。公開資料顯示,周文斌任內停發學生伙食補貼。南昌大學2006年在校本科生有6萬余人,按當時最低每人每月40元計算,每年停發的國家補貼就有2880萬元。拿學生的錢亂用,不僅不讓學生知道,而且時不時在校報上刊登“校長周文斌周游歐美”的新聞,如此,學生怎麼會有歸屬感?
此外,現在大學之間存在競爭,這種競爭不是比喊口號,不是比高校領導誰更會講大話。正如在自然界,鷹捕雀,不聲不響的是鷹,吱吱叫喊的是雀﹔貓捕鼠,不聲不響的是貓,吱吱叫喊的是老鼠﹔結果,還是亂開口的被不開口的吃掉。以高校新聞課程設置為例,在全媒體時代,大多一流學校都已經將專業細化,有專門的新媒體專業,而一些裝在套子裡的學校卻依然固步自封,沿襲舊制。如此學生進入職場豈不吃虧,他們怎麼會有歸屬感?
在高校,某某腐敗下台,某某頂缺上位,這都不是高教的希望和目的。因為如此並不能說明學校身上的“梅毒”就好了。這就好比病人改了名字,可病人終究是病人,是同一個人。在大學校園,如果讓謀稻粱者以師之名毀人不倦,隻會笑料不斷,校長們吁求的歸屬感隻會如笑聲一樣,在那偌大的幾千畝校園飄蕩。
前段時間,該校“自主保潔”不由自主地變成了“掏糞事件”,落馬校長周文斌的微博成了亮麗風景,很多學生在微博上留言泄憤。從這個角度看,新校長所謂的新政,是新的希望還是另一張自取其辱的寫真?
丑是一種客觀存在,隻有正視了,才有改變的可能。時常會聽到輔導員說,這是你的母校,你把母校的丑倒出來晒太陽,會影響學生找工作。這其實是一種邏輯紊亂。周文斌是周文斌,南昌大學是南昌大學,南昌大學的學生能否找到工作是看自己有沒有手藝,何必冠冕堂皇地把堵丑與學生利益胡亂連線?要知道,對熱愛的事物,我們更該學會審視它的丑。(敬一函)
學生 母校 校長 南昌大學 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