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9 14:34: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將心比心,不能苛刻黃洋父母的寬恕,此時的一封懺悔信和一家人的贖罪很難化解他們的痛。 |
林森浩一審現場
在二審將要開庭之際,沉寂了一段時間的復旦投毒案又成為焦點,有媒體曝出“復旦投毒案”當事人林森浩親筆書寫道歉信,向黃洋父母尋求原諒。據了解,此道歉信實為2014年3月14日道歉信的原件。黃洋父親表示沒見到這封信,表示“我們全家是不會原諒的。”據了解,此前為了給兒子贖罪,2014年清明節前夕林森浩的父親第二次趕往黃洋老家四川自貢,但最終仍未見到黃洋父母。黃洋父親堅持要求一命償一命。
黃洋父母失去了兒子,陷入永遠的痛苦和仇恨中。林家父親充滿愧疚地為兒子贖罪,也陷入將失去兒子的痛苦中,這是投毒案悲劇的延續。當然能理解黃洋親人的“不會原諒”,也能理解林森浩父親為兒子求生的贖罪努力,投毒案在兩個家庭中留下了無法消弭的陰影和仇恨,殺子之恨,很難寄望於一封道歉信和一場贖罪之旅可以帶來寬恕。
此情此景的沉重,讓人想起了10年前的馬家爵案。為了贖罪,馬加爵的父母和姐姐、奶奶4人來到梧州市蝶山區夏郢鎮周睦村,向“雲大命案”受害者邵瑞杰的家屬道歉。但邵家無法接受這突如其來的“客人”,邵氏雙親將馬家人拒之門外,馬家4人包括年邁的奶奶冒雨下跪1個多小時,終於感動了邵氏家人,同意短暫見面,但還是不能面對馬家人,堅決不讓馬家人進入家門。不知道10年后馬家人如何了,那些受害者家屬如何了,沉積在心中的懺悔和仇恨是不是還像當年那樣強烈?我相信,起碼這時候邵家人已經能夠面對馬家人了。
仇恨需要在時間的沉寂中化解,寬恕隻可能交給時間,這時候媒體和輿論對兩家人的過度關注,隻會渲染仇恨。當年的藥家鑫案,就在輿論的推波助瀾中不斷強化彼此的敵意,兩家並非不可以和解,並非不可以通過一些方式彌補,可律師在前台的積極造勢和悲情渲染,輿論的火上澆油,網絡的圍觀起哄,“藥家鑫不死,法律就死了”的輿論審判,對“農民”和“軍二代”身份的炒作,加深著彼此的誤解和仇恨,使寬恕與和解根本沒有可能。我想,到了今天糾纏在他們心中的仍然會是咬牙切齒的仇恨。
對這樣的投毒案悲劇,媒體需要“新聞”,網絡需要“看點”,圍觀者需要有震撼的“細節”和能吸引眼球的“噱頭”。涌動在黃洋父母心中的,可能是強烈的復仇沖動。這時候最需要的是冷靜和理性,輿論需要克制對“仇恨”的消費而給雙方家庭一個和解的空間,法律需要遠離喧囂輿論從而作出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冷靜判決,當事人需要弱化仇恨意識而冷靜地接受法律的公正判決。
將心比心,不能苛刻黃洋父母的寬恕,此時的一封懺悔信和一家人的贖罪很難化解他們的痛。但寬恕並非毫無可能,我想講一個關於寬恕的故事,3年多前《中國青年報》報道的這個故事讓人讀著眼中滿含淚水,心中又充滿了溫暖、感動和觸及靈魂的震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偉大的母親,6年前,張艷偉的兒子因見義勇為被人殺死,這個日夜思念愛子的悲痛欲絕的母親,給兒子寫了6年的信,每天在兒子墓前念。在經歷了對殺人犯刻骨的恨后,她最終選擇了寬恕,接受了調解原諒了那個殺人犯,一個跟他兒子一樣被母親疼愛的年輕人。
那連續寫了6年的2000多封信讓人震撼,這些信見証了母愛的偉大﹔更讓人震撼的是她的寬恕,一個悲痛欲絕的母親,竟然原諒了奪去愛子生命的殺人犯。有人這樣形容這個母親:她的心臟有兩個心房,一個在流血,一個在寬恕——是的,被感動擊中的我們,能看到母親那流血的心。
痛不欲生的她曾經和家人在法庭打出“殺人償命,血債血還”的橫幅,流著淚高喊口號,她希望法官明白一個母親“流著血的失子之痛”,希望“主犯能立馬槍斃”。讓她最終選擇寬恕的是,也許是時間的力量,也許是凶手奶奶跪在她面前“希望留孫子一命”的哀求眼神,也許是在隔著陰陽兩界與兒子通信時的感觸。有一天給兒子寫信時,寬恕的念頭突然一閃而過:“如果這個殺人的年輕人被處死,是不是又會多一個老人,像自己一樣生不如死?”
我們不能苛求黃洋的父母也去像這個母親那樣選擇寬恕,於情於理於法,都無法苛求。很少有人能解開這種心結並超越這種仇恨,在時間還沒解開心結的時候這種要求是殘酷的。我們需要做的是,給他們安靜,讓他們遠離輿論場的喧囂,寬恕隻有在時間的沉寂中才有可能。(曹林)
仇恨 黃洋 復旦 寬恕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