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9 10:58:54|來源:人民日報|字號:
如果不能凝聚結構調整的信心,西方的21世紀很可能挑戰重重
今年年初,當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上市時,沒有人會想到這本艱深的經濟學著作,會在一個月內賣出8萬冊,並連續數周雄踞亞馬遜排行榜首位。在國內,這本書同樣引發了學界的高度關注。何以如此?作者以歷史數據向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提出挑戰,並得出了一個重磅結論,即美國1%的人掌握了20%的財富。就這“1%主宰”的結論而言,經濟學家克魯格曼認為,美國生活在第二個“鍍金時代”。
“鍍金時代”,源自馬克·吐溫的同名小說。19世紀末,擺脫內戰后的美國開始揚起發展的頭顱,科技水平提升,財富不斷積累,國內整體呈現繁榮﹔但同時,繁榮之下又潛藏著危機:政治腐敗、道德滑坡、貧富懸殊、勞資沖突等。這正是那個時期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沖擊下帶來的發展后果,一如用金色的外衣包裹著弊病前行。
如何把“鍍金”鍛造成“真金”,考驗著當時的美國。美國知識分子由此劃分出兩大派,一是“革命派”,主張社會革命來修復工業化帶來的危機﹔一是“改良派”,希望通過漸進社會改革來解決難題。然而,無論革命還是改良,鍍金時代最終還是因經濟危機和世界大戰畫上了並不完美的句號。危機讓美國陷入蕭條,也觸發了變革的動力:加強立法保護、強化工會組織、建立社會福利體系等。毫無疑問,正是這些更加注重均衡發展的改革,造就了強大的美國。但今天皮凱蒂則再次警示,歷史並未終結。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馬克思經典著作《資本論》曾突然重新熱銷,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社會對資本主義局限性的重新認識。事實証明,盡管並未重現大蕭條時代的嚴重后果,也未出現普遍性的財富流失,但負面影響並未“平攤”,財富精英受損有限,中產階級和貧困群體埋下大單。正如有人所描述的,即使世界經濟劇烈動蕩,華爾街的紅利依然很高,隻不過這些都是派發給“幫助高管們保住職位的私人物品”,股民或其他多數人很難從中分紅。
“佔領華爾街”運動中有一句名言很說明問題,“在美國,1%的富人擁有著99%的財富。我們99%的人為國家納稅,卻沒有人真正代表我們。華盛頓的政客都在為這1%的人服務。”人們並非簡單地向富人示威,而是更多地在向國家治理成效和政治結構表達不滿。面對危機帶來的改革窗口,美國主要政治力量仍然熱衷於不合作式的博弈,卻不願配合對方破冰,黨爭對國家治理的負面影響在這幾年暴露無遺。
馬克·吐溫說,歷史盡管不會重復自己,但會押著同樣的韻腳。經歷了歷史慘痛教訓,人們可能不會再通過戰爭和危機走出新“鍍金時代”。但如果不能凝聚結構調整的信心,西方的21世紀很可能挑戰重重: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社會矛盾將不斷加劇。
這,值得整個世界警醒,更值得政治家們去尋求答案。
鍍金 鍍金時代 聽風 資本論 改良派 革命派 真金 21世紀資本論 黨爭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