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9 11:22:08|來源:人民日報|字號:
盡管美學理論中,“丑”可以作為“美”的一種類型,但真正的藝術表達不是為丑而丑,是要從丑中升華出美的力量
僅僅滿足於“知”是不夠的。要進行嚴肅的藝術創作,必須在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后,強化建立在“知”的基礎上的情感體驗
目前的藝術創作呈現出百花爭艷的生動局面,但仍存在許多問題。一種是泛娛樂化,娛樂無極限,不考慮在娛樂形勢下價值觀的表達和引導﹔一種是泛市場化,評價標准以市場收益為准,忽略社會效益
簡單追求價值理念的正確性而不講究藝術手法、不尊重藝術規律的創作,反而使人們疏離甚至逆反那些具有積極社會意義和價值選擇的作品
審美活動當然有教化的功能在內,但教化的功能需要隱藏在審美活動之中,而不是首先以教化的面目出現
人類之所以在種種不同的實踐之外還需要進行審美實踐,就是要創造一種能夠滿足人類內心世界向上的情感體驗方式,能夠使人在世俗的活動之外,還有可能進行非功利的、超越世俗追求的情感實踐。因此,藝術創造的一個重要層面,即是藝術品格超越社會生活。也就是說,藝術創造不僅是對社會生活的描摹,也應是藝術家根據自己對社會生活的了解、判斷,進行的能夠張揚人類積極力量的藝術表達。這種表達能夠把握社會生活的本質,以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能夠生動地表達生活中給人以希望、力量、智慧及溫暖的東西,能夠激發出人關於愛、關於善、關於精神世界的淨化的追求。盡管在美學理論中,“丑”也可以作為“美”的一種類型,但是,我們對丑的表達並不是為了自己也丑,而是要從丑中升華出美的力量。這樣的藝術創造才是真正的藝術表達。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是非常困難的,需要我們進行艱辛的努力。
應對社會生活
進行深刻把握
方法論的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沒有正確的方法,就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就會陷入“盲人摸象”“買櫝還珠”的尷尬境地。目前,在我們的創作中,由於方法論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存在許多不正確的判斷。這種方法論的簡單化、機械化、教條化,以及非歷史化,不僅干擾我們對社會生活的正確判斷,也將對藝術表達的深刻性產生消極影響。掌握分析判斷問題的正確方法,首先要歷史地看問題,從中發現可供我們借鑒的東西,增強民族的文化自信。審美活動雖然不是科學研究,但其在觀照社會、表達情感時同樣有一個方法論的問題。隻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感受並抓住社會生活的本質,發現中國發展進步的基本力量,富有遠見地表現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藝術的創造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淨化人們的思想情感,給人以建設美好生活的信心與力量。
把握社會生活的本質及其發展的必然趨勢,要求我們的藝術家要有對現實生活的深刻認知。中國美學的傳統非常強調社會生活對藝術家的涵養。唐代著名畫家張璪所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的就是藝術家要師“造化”,也就是說不能滿足於個人主觀世界的虛構,而要以造化為師。這個“造化”,是大自然的造化。除了自然景觀之外,當然也包括“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社會生活。隻有對這樣的“造化”有深刻的體驗了解,才能得“心源”,也就是說才能激發創作的靈感。有的人自以為對生活有很好的把握,殊不知他所謂的把握只是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對社會發生的巨大變革缺乏深層次體驗﹔或者只是一種觀念性了解,缺少生動的細節、人物、過程和情感。因而,其作品或者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概念化、模式化,失去了藝術的魅力。這種浮泛的了解,很難感受到社會發展的潛在的本質力量。有追求的藝術家當然不能隻滿足於自己熟悉的身邊瑣事,而應該對更加廣闊的社會生活有深切的體驗。
對社會生活不了解,這當然是非常可怕的,但是僅僅滿足於“知”仍然是不夠的。要進行嚴肅的藝術創造,就必須在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之后,強化建立在“知”的基礎之上的情感體驗。是生活中那些能夠感動人的元素激發了藝術家的情感活動,使藝術家產生了某種或正面或負面、或肯定或否定的價值選擇,從而把握住生活的本質,看到蘊藏在平凡世界中積極向上的力量,並在這樣的體驗中發現最具有藝術魅力的元素。比如,那些生活在社會各個層面的人們在想什麼?做什麼?他們經過了怎樣的困難、努力,為創造新的美好的生活付出了怎樣的犧牲?在他們身上表現出什麼樣的優秀品格,存在怎樣的局限、問題?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我們的社會將向什麼方向發展?我們的未來是什麼?這些對社會發展根本問題的認知必然影響我們的藝術創造。沒有這種基本的認知和感悟,就難以對現實生活進行正確的分析和表達。事實上,在我們的創作中,仍然存在許多把一般當本質、把個別當全局、把過去當未來的問題。之所以存在這些問題,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對現實生活過於隔膜、疏離,使我們對中國發展進步的未來缺少理性的認知,對現實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缺少深切的感悟。如果是這樣的話,即使有再好的藝術表達,也難以表現出社會生活中至為感人的力量。
豐富藝術表達
體現價值選擇
目前我們的藝術創作呈現出百花爭艷的生動局面。一方面得益於我們的創作觀念得到了解放,能夠以更豐富的手法表達我們對藝術的熱愛﹔另一方面,也因為現代科技的發達,使傳播方式更加便捷、藝術形式更加多樣。但是,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一種是泛娛樂化,娛樂無極限,不考慮在娛樂的形式下價值觀的表達和引導﹔一種是泛市場化,評價標准以市場收益為准,忽略或不顧社會效益,等等。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非藝術化。在創作中,簡單追求價值理念的正確性而不講究藝術手法、不尊重藝術規律。這種現象甚至更具有傷害力。因為它使人們疏離甚至逆反那些具有積極社會意義和正確價值選擇的作品。一些創作隻強調價值理念,滿足於圍繞這一確定的觀點結構故事和人物,忽略或者疏遠了藝術表達的生動性,使藝術成為某一理念的附庸。這樣的作品沒有吸引人的藝術力量,往往千人一面、萬人一腔,模式化、概念化、雷同化,造成審美的疲倦與困惑,使審美主體遠離藝術。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如何才能在生動的藝術表達中體現正確的價值觀,如何在增強藝術吸引力的同時,使人們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那些產生重大社會影響的藝術作品,或者是在藝術表達手法方面有重大突破,或者是通過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簡單地體現深刻的思想內涵。它們絕對不是用藝術的手法來論証一個正確的觀點。因此,我們應該著力塑造具有性格魅力、人性光輝的人物形象,講好符合這樣生動的、光彩四溢的“這一個”性格的故事,通過這樣的人物和故事來體現我們所要表達的價值觀。
這裡有一個創作起點的問題:是從概念出發來結構故事人物,還是從藝術出發來實現價值觀。成功的優秀的藝術創造總是在豐富生動的藝術表達中潛移默化地體現價值選擇。出現在藝術家心靈中的首先是具有性格魅力的人物、絕妙的細節與出人意料合乎情理的情節,而價值選擇則隱含在這樣的人物行動之中。它交給審美主體的是美的吸引力、感染力,並使審美主體通過這樣的體驗感受到某種正確的價值選擇。它絕不是首先告訴人價值觀是什麼,然后設計人物與故事來証明這樣的價值選擇是正確的。審美活動當然有教化的功能在內,但教化的功能需要寄寓在審美活動之中,而不是首先以教化的面目出現。是具有生動的藝術魅力的審美客體負載了某種價值選擇,審美主體在審美觀照中受到了客體強烈的藝術感染,使主體接受了這樣的藝術影響,進而也接受了其中所包含的價值選擇。這樣才能以藝術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審美者,感染更多的審美者,使他們從人物和故事中得到情感的淨化、心靈的啟迪,並不自覺地選擇了正確的價值觀。
總之,隻有蘊含著美的力量的審美客體,才能給審美主體以美的啟示,才能激發人們進步、向上的智慧與力量,包括引導人們進行正確價值觀的選擇。准確把握我們的社會生活,富有啟示地表達中國美好的未來,從中國人民克服重重困難、篳路藍縷、堅忍不拔的奮斗歷程中發現我們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智慧與力量,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我們不能回避。
(作者為山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審美客體 審美實踐 審美觀照 審美活動 審美主體 外師造化 價值選擇 審美者 民族復興 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