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7 10:09:00|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字號:
原標題:菲律賓軟對抗隻會得不償失
近日圍繞國際仲裁,南海問題又起波瀾。與其說媒體和相關人士關注南海國際仲裁的結果,毋寧說他們更為關注的是,受此影響,南海局勢未來會往什麼方向發展,並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南海問題的發生和演化,是在中國崛起、美國亞太戰略“再平衡”的大背景下進行的,與地區和全球層面的權力轉移過程相伴隨。未來的發展主要受以下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菲律賓、越南等聲索國借用美國的難易程度,以及這種借用所能達到的深度;二是中國在綜合實力不斷上升的背景下,在應對菲律賓、越南等聲索國方面的堅定程度,以及主要的策略方向。
在權力轉移的背景下,南海問題的性質產生了過大的扭曲。美國認為南海問題在牽制中國崛起和限制中國地區影響力上升方面,可以發揮重要的工具性作用。對這樣一種工具性作用的放大,使南海問題進一步復雜化。但是,外部介入給相關國家在宏觀層面帶來的更多是成本,而並不能產生什麼實質性的收益。
對於南海問題,中國強調更多地還原到問題本身,從國際層面的權力和平轉移過程中分離出來,避免南海問題成為不可承受之重。而且隨著時間推移,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邊際效果逐漸降低,中國也慢慢找到了更有效的應對辦法。在南海問題上,中國在應對來自他國挑戰方面表現出立場的堅定性,建立起更可靠的威懾力。中國和菲律賓圍繞南海問題的斗爭,也從有限度的硬碰硬階段,轉入軟對抗、以沖擊對方軟肋為主要著力點的階段。雙方因南海問題引發直接沖突的風險下降,但共識並未增加。某些國家特別是實力弱勢方的妥協意願降低,這樣將導致南海問題進一步陷入僵局。
而南海問題的國際仲裁,不管出現什麼樣的仲裁結果,都不會實質性地改變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宏觀政策方向,強硬的方式不能使中國屈服,軟性的方式同樣不能使中國讓步。即使國際仲裁出現對中國不利的結果,這個壓力中國也能承受,而且隨著時間推移,這個壓力會逐漸平緩。此外,有兩方面因素有助於降低壓力,一是這次國際仲裁過程,存在一定的瑕疵,它本身缺乏充分的權威性,更沒有強制力,對任何可能的仲裁結果人們都可以產生多種不同的理解。二是中國積極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推進亞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中國外交的很多方面都在有聲有色地取得進展,南海沖突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是很多國家關心的焦點,甚至一些國家對此都不太關心,很多周邊國家的注意力更多地轉移到了發展議題上。
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管是用強硬的辦法,還是軟性的辦法,還是軟硬結合,隻要是對抗思路,菲律賓都無法得到其希望的結果,也無法獲得任何實質性的利益。也許,南海仲裁的塵埃落定,反而是一個把它放在一邊,以務實態度發現海上合作空間、尋找解決辦法的契機。(作者周方銀是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
仲裁院,庭審模式,堅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