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7 14:14:57|來源:海外網|字號: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人民日報(海外版)前副總編輯王謹的新書《家國情懷》,最近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讀王謹的這本新著,可再一次觸摸到他那既有關注國家與社會的男兒使命感,也有血濃如水的親情責任感。
王謹是個勤勉的人。放在我面前的這本散文作品集,主要是作者在近八年中發表的作品。王謹參加新聞工作三十多年,在人民日報和人民日報海外版先后發表新聞和文學作品300多萬字,不少作品在社會產生不小的影響,獲得全國多項大獎。這是與他勤奮耕耘不止分不開的。
散文是比較洒脫的一種文體,有人概括為“形散而神不散“,所謂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所謂“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也是為更好地表達主題服務。
王謹是在以從事新聞主業的前題下寫散文的,因此他的散文均是非虛構的,而是紀事性較強。為了做到筆下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他在選材上注意材料與中心思想的內在聯系,在結構上借助一定的線索把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整體,或表達對泥土的依戀(如《親近泥土》《足行人生》),或抒發愛國的情懷(如《走過天安門隨想》《為幸福中國給力》),或關注社會的垢病(如《乘車一幕》《救救可憐的孩子》),或展露對故鄉的深情(如《這山,這石》《探源黃梅戲》),或嘆惋對父母的憒疚《母親的洋鐵瓶》《母親最后的影像》)……由於作者寫的多是以”我“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家與國成為作者散文的主題,並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因而有較強的感染力,使讀者覺得真實可信、親切感人。
散文的語言一般要求比新聞作品更簡潔凝煉,富於文採。王謹的散文很注意語言的錘煉,不僅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娓娓而談,而且生動活潑,情真意切。比如收入書中的《石獅雕像》《紫貝文昌》《懷念冬天》《擁抱北京的秋天》等篇,語言優美,簡潔質朴,顯示出作者駕馭文字的不凡功底。
王謹是個出色的新聞工作者,是個敬業的人。據悉,他有多次轉行從政的機會。一次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央抽調他參加中央一個調查組,由中央書記處、中紀委、中央組織部、人民日報社、新華社派員參加。由於王謹工作出色,帶隊的領導想調他到新成立的中央一個部門工作,結果他放棄了。2005年上半年,國務院一個部委的領導同志想調他去分管新成立的一個局的工作,王謹考慮到新的工作非他的強項,也婉拒了。他仍然在人民日報大院過著新聞人的生活,採訪,寫作,編輯,上夜班,從家到辦公室,從辦公室到家,“兩點一線”,樂此不疲。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這部散文集是王謹出版的第6本書,此前他先后出版了新聞文集《大門打開之后》《如歌歲月》,散文隨筆集《西行紀聞》《南部寫真》及新聞論集《新聞談片》,並擁有不少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