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8 10:25:02|來源:長沙晚報|字號:
摘要:適當的懲戒教育並非完全不能有,關鍵在於把握尺度、掂量后果,要盡可能趨利避害。 |
近日,一則“溫州蒼南龍港五小給學生頒發‘遲到大王’獎狀”的消息在網上流傳,引發網友熱議。專業心理老師說,此舉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容易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12月17日《錢江晚報》)
適當的懲戒教育並非完全不能有,關鍵在於把握尺度、掂量后果,要盡可能趨利避害。否則,就可能成為一種冷暴力。按照老師的說法,學生小欣經常遲到,跟其父母溝通后,為了促使孩子有所改進,於是才有了發“遲到大王”証書的“創意”。
平心而論,從教育方法上來說,有賞識教育,有懲戒教育,而具體到教學工作中,這兩種教育方式應該是交替使用,相輔相成,才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遲到大王”証書雖說有“軟體罰”之嫌,倒也不失幽默感,或可起到一定的鞭策作用。至於會不會造成心理傷害,當然還得看不同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它之所以讓人感到扎眼,我覺得問題主要是老師可能沒去了解、關心小欣為什麼會成為“遲到大王”,沒有有針對性地對其做教育工作,顯得簡單而缺溫度。
盡管我們並不排除當事學生懶散、怕起床之類的可能。但從報道披露的細節來看,我們就可知:小欣說自己當天遲到,是因為早上從奶奶家出來的時候,沒有等到公交車,和另一個同學拼車過來,結果又在路上堵了車,所以才遲到了。所以,老師不問青紅皂白發“遲到大王”獎,難免會讓她感到委屈、有傷自尊。此外,小欣父母在外地打工,她周一到周四住在姑姑家,周五到周日再回奶奶家。留守兒童的生活、成長、教育環境本就不同,出現遲到或者其他“狀況”顯然不能簡單地對其使用刺激或者懲戒手段。
其實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教育方式,未必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對經常遲到的孩子,教師可以採取善意的口頭批評等方式教育,然后在其不遲到的時候,給他發一張進步獎。這種有意縮小孩子缺點與失誤,而放大其優點與肯定其守規則行為的教育方式,效果顯然要比單純羞辱要好得多。
此外,我們還有必要跳出証書本身去思考。筆者期望這個事情能夠再度引起社會各方對教育教學方法和留守兒童困境的關注。(范子軍)
留守兒童 遲到大王 錢江晚報 創意 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