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德國荷蘭滾動

海外網>>評論>> 正文

朱巍:孔慶東“罵人與被罵”中的侵權分界

2014-12-20 11:56:26|來源:新京報|字號:

  孔慶東當初因微博罵人“漢奸”被判侵權,但被罵“禽獸”卻被認為屬沒明顯惡意,這尊重了新聞評論的自由,也給公眾普及了人格利益克減的相關法律知識。

  近日,北京海澱法院對“孔慶東訴南京廣播電視集團名譽侵權案”做出一審判決,以“言論自由”和“公眾人物人格利益克減”為由駁回孔慶東的訴訟請求。海澱法院的判決以大量“說理性”論述彰顯出對維護社會表達自由的保護傾向,重申了公眾人物人格利益在正常輿論監督下“克減”的基本原則。該判決也被認為在中國傳播法發展過程中起到標本作用。

  “事實是神聖的,評論是自由的”

  傳播法理論中,“事實是神聖的,評論是自由的”一直被當作新聞表達界限的核心理念。新聞報道應嚴格遵循真實性原則,而評論則屬於社會對新聞事實的主觀性評價。它或褒揚,或貶損,隻要基於真實的新聞事實,評論者沒實質性惡意,即便存在個別過激言辭,也屬於表達自由范圍,法律應予以保護。

  如同海澱法院在判決中所指出的,“新聞評論有其存在的重要價值,是大眾表達意見、交流思想以及開展新聞輿論監督的重要途徑,這種獨特價值決定,對於新聞評論應適度寬容,慎重認定侵權”。法律之所以對新聞評論許以更多的自由,核心原因在於新聞評論權力來源於《憲法》規定的輿論自由和監督權利。大多數情況下,新聞媒體代替民眾行使對新聞事件的評論權,此時評論的價值就逐漸演變成民眾的權利,也就屬於公共利益范疇。

  本案中,評論節目是否侵害孔慶東的名譽權,應充分考慮評論是否具有實質惡意。涉案節目屬於讀報節目,評論依據均來源於真實性報道,評論內容必然會涉及到特定的人或事。既然是對事情的評論,當然會出現批評性詞語,提出批評的原因並非對當事人的“惡意中傷”,而在於針砭時弊,屬於“對事不對人”。孔慶東因微博“罵人”敗訴的事件在社會引起關注,評論人因此發出“是教授,還是野獸”的評論,雖對其本人有所抨擊,但核心觀點仍基於“微博罵人”之事,並未“借題發揮”到其他人身攻擊方面。所以罵聲雖刺耳,但也是事出有因,結合節目前后文表達和節目一貫風格來看,不應被認定具有實質惡意。

  廓清人格利益克減的適用范疇

  本案另一個焦點在於孔慶東的特殊身份。孔系北大教授,也是網絡大V。而對公眾人物的人格利益進行了一定限制,已成世界各國法律常識。拿本案來說,不是說孔慶東沒有名譽權,而是在面對公正且善意的評論時,應較普通人更具容忍力。

  所以,海澱法院在判決中強調,“應允許公眾對公眾人物的行為特別是不當行為提出合理的質疑、指責甚至刺耳的批評,不能簡單地認為僅是質疑和批評本身就構成侵犯公眾人物的名譽權”。難能可貴的是,涉事法院判決還將“公共利益”和“言論自由”引入到對公眾人物評價體系中來,並以“明顯惡意”作為是否屬於公正評論的界限。這無疑是將憲法權利民事司法化的積極嘗試。

  回過頭看,孔慶東當初因微博不當表達,罵人“漢奸”被判侵權,這與其公眾人物特殊身份也有緊密關聯。公眾人物有大量粉絲,在廣泛關注下其表達就有公共利益性質,因此公眾人物在表達領域同樣要受到一定限制。口不遮攔固然是種語言習慣,但對公眾人物來說,不謹慎的表達很可能成為侵權的構成要件。換言之,他之於公眾和公眾之於他,本就該奉行“兩種標准”。而今年10月10號最高法通過的網絡侵權司法解釋規定,將轉載者“性質和影響范圍”作為是否具有過錯的認定標准,也表明網絡公眾人物的表達應更為謹慎。

  反過來分析,本案中涉事評論員也屬於公眾人物,他的表達也應更為謹慎,不過,該評論員評論的內容是法院的生效判決,也是公眾所關心之事,是“公事”,這與之前孔慶東因文章被學生批評而“爆粗口”的“私事”性質大相徑庭,判決結果自然也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朱巍(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邱天人)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孔慶東 罵人 南京廣播電視集團 公眾人物 言論自由 漢奸 公共利益 新聞評論 人格利益 微博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專題】中國留學生愛“抱團”好不好?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孫儷趙薇林青霞 一炮而紅的備胎女星(組圖)

豪門浪女希爾頓夜店買醉 離開后上車動作豪放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