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德國荷蘭滾動

海外網>>評論>> 正文

常武:維護慈善組織聲譽查處“誹謗造謠”遠不夠

2014-12-20 11:57:44|來源:北京青年報|字號:

  國務院近日下發《關於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其中要求,對以慈善為名組織實施的違反法律法規、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為,無正當理由拒不兌現或不完全兌現捐贈承諾、以誹謗造謠等方式損害慈善組織及其從業人員聲譽等其他違法違規行為,民政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依法及時查處。

  慈善事業是良心事業,信譽、聲譽是慈善組織的生命。慈善組織把社會各界的愛心匯聚起來,將社會捐贈的善款善物用於公益事業,幫扶弱勢困難人群,絕大多數工作都與募集和使用善款善物有關,所以,以誹謗造謠等方式損害慈善組織及其從業人員的聲譽,特別是誹謗、污蔑慈善組織及其從業人員染指、侵吞善款,以慈善之名行聚斂錢財、謀取私利之實,這是對慈善組織和慈善事業最嚴重、最致命的傷害。國務院《意見》要求對誹謗造謠損害慈善組織聲譽的行為依法查處,體現了依法維護慈善組織公信力和生命力的政策導向,對增進公眾對慈善組織的了解和信任,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同時,《意見》也提出了從正面維護慈善組織形象和聲譽的政策措施,這就是加強和擴大慈善組織信息公開,依法保障社會公眾、新聞媒體和專業機構對慈善組織的監督。《意見》對信息公開單列專章,規定慈善組織除向社會公開組織章程、組織機構代碼、登記証書號碼、年度工作報告、接受捐贈、捐贈款物使用、慈善項目實施等常規信息外,還要公布慈善組織負責人信息、資產保值增值等情況﹔對於慈善組織或其負責人的負面信用記錄,要予以曝光。在公開時限方面,慈善組織應及時通過官網等渠道公開款物募集情況,募捐周期大於6個月的,應每3個月向社會公開一次,募捐活動結束后3個月內應全面公開。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監督是對被監督者最好的保護,信息公開有利於強化外界對慈善組織的監督,外界監督同時也能推動慈善組織切實履行信息公開責任,提高慈善組織信息公開水平,規范和完善慈善組織的運作機制。

  一方面要依法查處以誹謗造謠等方式損害慈善組織聲譽的違法行為,另一方面要力推慈善組織信息公開,保障公眾對慈善組織的監督,兩者大可並行不悖。但要特別警惕的是,查處誹謗造謠損害慈善組織聲譽的違法行為,不能妨礙、干擾公眾對慈善組織的監督,更不能以查處誹謗造謠損害慈善組織聲譽的名義,對公眾監督慈善組織橫加打壓。否則,一些部門很可能動輒抬出“維護慈善組織聲譽”的旗號,給社會公眾、新聞媒體和專業機構對慈善組織的監督扣上“誹謗造謠”的帽子,甚至對批評、質疑慈善組織的人課以刑責。這樣隻能取消、禁絕公眾對慈善組織的監督,其結果非但不能維護慈善組織及其從業人員的聲譽,反而隻會讓慈善組織走上“信息閉塞”、“暗箱操作”的不歸路,使慈善組織陷入更深重的信任危機和聲譽危機。

  誹謗造謠者以編造事實、惡意中傷為能事,公眾監督則主要表現為批評、質疑、曝光、“人肉”,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不能將后者簡單粗暴認定為前者。比如,一個普通網友在論壇發帖,懷疑某個慈善組織侵吞善款、中飽私囊,但他拿不出確鑿的証據,而只是通過一些零散的信息,或者僅憑直覺和敏感,認為該慈善組織“必然有問題”。有關部門如果據此認定這名網友是在誹謗造謠,並對慈善組織的聲譽造成重大損害,就明顯有偏袒慈善組織、壓制公眾監督的意思。這種偏向和失衡一定要及時糾正。

  判斷對慈善組織的非議、“攻擊”是否屬於誹謗造謠,首先要看行為人是否有夸大、虛構、捏造事實的主觀故意,其次要看他是否存在誹謗、污蔑慈善組織,損害慈善組織聲譽的主觀惡意。如果既無造謠之故意,也無誹謗之惡意,盡管批評、質疑可能缺乏足夠事實依據, 曝光、“人肉”也難免造成一定的社會影響,但這類行為仍應歸入公眾監督、輿論監督或專業監督的范圍,而不能不由分說以“誹謗造謠”嚴加懲處。常武(北京 職員)

(責編:邱天人)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慈善組織 組織章程 意見 人肉 造謠者 誹謗造謠 攻擊 工作報告 主觀故意 行為人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專題】中國留學生愛“抱團”好不好?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孫儷趙薇林青霞 一炮而紅的備胎女星(組圖)

豪門浪女希爾頓夜店買醉 離開后上車動作豪放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